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汪曾祺逝世20周年。2020年,汪曾祺诞辰100周年。惯于以整数年为纪念年的当代文学界,自然免不了以各种方式纪念汪曾祺。期刊和出版社掀起了一场重读和重评汪曾祺的热潮:除却《受戒》之后汪曾祺八十年代经典形象,九十年代、四十年代、“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时期汪曾祺的写作样貌也逐渐浮出历史的地表。纵观汪曾祺的研究史,我们发现“伤痕文学时代”汪曾祺的写作成为汪曾祺研究历程中的一个缺口。而填补这个研究缺口的意义不仅在于解释八十年代的汪曾祺何以“横空出世”,也在于于丰富驳杂的历史现场,寻找八十年代写作主体和文学主体“新变”的源点,重审“八十年代文学”与“十七年文学”的关系。
论文以“伤痕文学时代的汪曾祺”为切入点,采取文学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捕捉汪曾祺进入“伤痕文学时代”的两重心境,打开通往汪曾祺重返文坛写作之路的秘密之门。通过细读“伤痕文学时代”汪曾祺的小说文本《骑兵列传》、《塞下人物记》、《黄油烙饼》,辨析汪曾祺在“伤痕文学时代”写作的异质性,思索汪曾祺的写作前史与八十年代汪曾祺经典形象的关系,探寻八十年代汪曾祺形象建构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其次,结合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找寻汪曾祺的文学资源,追溯汪曾祺异质性形成的条件。以汪曾祺早年、青年、中年的人生历程为经,以高邮、昆明、北京三地为纬,寻找促成汪曾祺在“伤痕文学时代”写作异质性的传统文学资源、五四文学资源和“十七年文学”资源。最后,站在“重评八十年代文学”“重评十七年文学”的当代学术视野中,结合八十年代的文学大背景,评估“伤痕文学时代”汪曾祺的写作意义和文学史价值;确立汪曾祺在八十年代文学转型过程中起到的突出性作用;以汪曾祺为典型个案,重审八十年代文学与“十七年文学”的关系,重估“十七年文学”资源的价值。
汪曾祺认为,一个人的小说没有人欣赏,这样的作品是不存在的,一个作家的风格总得走在时尚前面一点,他的风格才有可能转而成为时尚。“伤痕文学时代”,汪曾祺的写作一方面切中时代主题,另一方面又越出时代轨道,最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汪氏小说”。
论文以“伤痕文学时代的汪曾祺”为切入点,采取文学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捕捉汪曾祺进入“伤痕文学时代”的两重心境,打开通往汪曾祺重返文坛写作之路的秘密之门。通过细读“伤痕文学时代”汪曾祺的小说文本《骑兵列传》、《塞下人物记》、《黄油烙饼》,辨析汪曾祺在“伤痕文学时代”写作的异质性,思索汪曾祺的写作前史与八十年代汪曾祺经典形象的关系,探寻八十年代汪曾祺形象建构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其次,结合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找寻汪曾祺的文学资源,追溯汪曾祺异质性形成的条件。以汪曾祺早年、青年、中年的人生历程为经,以高邮、昆明、北京三地为纬,寻找促成汪曾祺在“伤痕文学时代”写作异质性的传统文学资源、五四文学资源和“十七年文学”资源。最后,站在“重评八十年代文学”“重评十七年文学”的当代学术视野中,结合八十年代的文学大背景,评估“伤痕文学时代”汪曾祺的写作意义和文学史价值;确立汪曾祺在八十年代文学转型过程中起到的突出性作用;以汪曾祺为典型个案,重审八十年代文学与“十七年文学”的关系,重估“十七年文学”资源的价值。
汪曾祺认为,一个人的小说没有人欣赏,这样的作品是不存在的,一个作家的风格总得走在时尚前面一点,他的风格才有可能转而成为时尚。“伤痕文学时代”,汪曾祺的写作一方面切中时代主题,另一方面又越出时代轨道,最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汪氏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