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教师行业的特殊性,社会各界对其的要求和期望比较高,这使得教师不得不面临许多压力和要求。教师是一个十分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人群,其职业倦怠感会影响教师的身心的健康和教师的自我发展,目前社会对这一问题也开始逐渐重视。教师由于生活工作压力而产生抑郁、焦虑和失眠等症状时都可以寻求心理卫生服务。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小学教师以及中学教师压力源以及其职业倦怠情况进行调查,获得小学教师以及中学教师压力来源、职业倦怠情况以及心理卫生服务需求的客观资料;了解中小学教师心理求助方面的需求分析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并对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卫生服务作探索性研究,为降低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身心理健康水平、建立针对教师的专业的心理服务、培训机构和促进教师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为政府制定针对中小学教师的社区心理卫生服务政策,购买相应的服务内容提供客观的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南京市G区2370名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教师职业倦怠感问卷、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对该区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研究结果:(1)G区教师在检查评比、职称评定、工资收入三个压力因子上,均分超过了 2,教师会觉得这三项是压力较大的;(2)不同性别的中小学教师在领导评价、备课教学、学生家长、工资收入、躯体疾病、情绪问题方面所得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不同的职称、不同的教授科目、教授不同年级学生的教师在压力源方面存在显著差异;(4)在去个性化因子上,女性教师要高于男性教师;(5)不同教龄、婚姻状况、职称、工作性质、教授的课程授课的教师在职业倦怠感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6)男女教师之间16PF个性特质中有3个因子得分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7)优秀教师和普通教师的人格特质在E、G、H、L四个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8)男性教师,有C、A、Q4、B、Q1五个因子影响情感枯竭感因子,有C、A、Q4、B、Q1五个因子影响去个性化因子,有Q4、F、B、G、A五个因子影响低成就感因子;(9)女性教师有C、L、Q3、I、N、G、E、B、Q2、Q4十个因子影响低成就感因子,有C、Q4、A、G、O、N、Q2、E、L、F十个因子影响去个性化因子,有C、O、A、Q4、E、B、N、M、L九个因子影响情感枯竭因子;(10)当遭遇重大的生活事件或出现严重心理问题,或巨大的痛苦或困扰时,教师的求助偏好由高到低依次是:向自己的家人或朋友倾诉求助(71.3%),哪个都不会选择(10%),去心理咨询专业人员与教育主管部门联合设立的心理服务工作站(7.9%),去医院的心理咨询科(7.5%),去社会上的个体咨询机构(3.2%);(11)如果教育主管部门联合专业心理咨询人员设立针对教师的服务工作站,中小学教师希望能得到的帮助或者培训被选择次数由多到少依次是: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处理的问题(1483次),自我情绪调节问题(如焦虑,抑郁等)(1369次),子女教育和亲子关系问题(1153次),职业发展和规划问题(760次),婚姻家庭关系问题(523次),心身健康问题(如睡眠障碍,偏头疼等)(3次);(12)如果安排心理服务或者培训,教师偏好的时间选择从多到少依次是:工作时间短期全脱产参与(1184人),每周固定时间半脱产参与(667人)的教师希望能,寒暑假参与(337人),不愿意参与(182人)。研究结论:(1)G区男女教师总体来说压力在轻到中度,可认为是适度的压力。但在"检查评比"、"职称评定"、"工资收入"三个因子上,均分超过了 2,教师会觉得这三项是压力较大的;(2)G区男女教师职业倦怠感状况处于正常范围,所有均值都小于2,并未出现严重的倦怠现象,远好于国内发表的其它省份调查结果;(3)有五个人格个性因子对男性教师影响较大,有十一个人格个性因子对女性教师影响较大;(4)多数教师不愿意去具有专业人士参与的政府或个体心理机构进行心理求助;(5)相对于自身心理问题,教师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问题;(6)如果有机会近半数的教师愿意接受学校安排的心理服务或参加基础心理知识培训。教师心理服务对策:(1)关注教师职业倦怠情况,教育局可以为教师增设专业的心理服务机构;(2)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专业心理卫生服务可以社区为平台,提供更多的心理服务以及培训机会;(3)重视检查评比、职称评定、工资收入对教师造成的压力,改进完善职称评审的有关条款;(4)做好专业心理服务重要性的宣传,鼓励教师进行专业的心理求助;(5)宣传心理卫生知识,开设专业的心理培训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