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中国神话——谭恩美《喜福会》和《灶神之妻》中的文化观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q9508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AmyTan)的《喜福会》和《灶神之妻》在美国当今文坛颇受欢迎,是多元文化的代表作。本论文以这两部小说为文本,从多元文化视角入手来分析谭恩美创作的思想动机。论文重点讨论她在作品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神话的利用,以此揭示谭恩美借助文化改写,建构自己独特的身份,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创作动机。她作品中引人注目的是对中国文化的利用,特别是神话故事的利用,“灶神娘娘”,“天鹅故事”,“割肉补骨”,“嫦娥奔月”等神话使得谭恩美的作品能够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并置,通过借用和移植中国传统文化赢得了广泛的读者。 谭恩美批判性地尊重和接受中国文化传统,曾经广泛地引起美国评论界的注意,她的华裔身份使她以不融入主流的边缘视角来审视华裔在美国主流社会的两难境地。华裔女作家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对不同文化的选择、取舍、融合的过程。谭恩美在她的小说创作中,就是通过寻求黄种人与白种人、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来表现中国的文化理念与价值观,体现她自己对中国文化难以割舍的情结,同时也是她在多元文化和全球语境下采取的策略。作为主流文化中的“他者”,谭恩美需要寻找一些能打动西方读者的东西来获得主流文化的认可,所以她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利用从母亲那里听来的有关中国文化的神话传说,使其作品具有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她在作品中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母女冲突、婚姻矛盾为切入点,着眼于全球视野下的文化碰撞与融合,探讨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与沟通,建构了自己作为华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
其他文献
大多数语言教师都经历过类似的挫折:在学生身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学生却没什么回应。这样的行为通常源于一个原因,那就是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ScharleandSzabo,2000)为了适应
亚·德·霍普(1907-2000)是澳大利亚杰出的诗人,也是为数不多的获得国际声誉的澳大利亚诗人之一。 霍普常被称为学者诗人或智性诗人,广闻博识,通晓数国语言,其诗歌呈现出
毛姆是20世纪英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的一个奇迹,也是20世纪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生涯持续了将近65年,创作了大景雅俗共赏的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戏剧等。其中相当一部分
本论文主要是考查281名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总体情况以及与英语学习焦虑感、英语学习策略的运用和英语成绩的关系。采用《英语学习自我效能问卷》、《外语学
众所周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个性。依据谭载喜的观点,文化个性反映到词汇里,便会出现“词汇空缺”现象。产生词汇空缺有多个方面的原因,如:地理位置和生活环境的差异,历史
在军报创刊60周年之际,习主席亲临视察,在网络传播中心听取网络和新媒体建设情况汇报,观看军报客户端、“军报每天读”视频读报节目,并亲自发微博,让解放军报、中国国军网、
小约翰·雷博士在引子里提出这一看法,“‘冒犯’不过常常是‘不平凡’的同义词;而且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当然总是有创造性的,因而就其本质而言,它的出现应该或多或少要引起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