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以儒学为核心的封建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猛烈批判,先进的知识分子同时将目光投向了儿童,发现了儿童的独特性质,改变了封建社会里儿童作为“缩小的人”观点,树立以“儿童”为本位的价值观。另外,当时中国政治动荡不安,北洋军阀统治矛盾,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争夺激烈,中国面临着民族救亡图存的危险。儿童文学在强调儿童本位的核心价值观时,也应该配合时代的需要输入革命、救亡等内容。当时社会经济衰落崩溃,民不聊生,再加上连年战乱,许多家庭支离破碎,孩子也成为了孤儿,在社会上游荡,这些流浪儿童不是个别现象,他们已经成为了一种群体,一个那个时代特有的景观。许多作家对这些“流浪儿童”进行描写,这不仅仅契合了当时文坛的现实主义精神,更是对这些可怜儿童的情感关照。本文正文结构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中国现代“流浪儿童”文学概念进行界定。“流浪儿童”文学从属于广义“流浪汉”小说,但又有所区别。“流浪汉”小说是身体和精神两方面流浪,而且主要侧重点在于精神的漂泊于追寻,而“流浪儿童”文学是生活所迫,不得不在社会上漂泊打拼,注重“身体”流浪。另外,对“流浪儿童”文学产生的渊源进行分析,主要是思想上的转变,一是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观的确立,二是中国现代文学现实主义的影响。第二部分,对中国现代“流浪儿童”文学进行了梳理。按时间和发展顺序分为中国现代“流浪儿童”文学序曲、开端、发展和收官四个阶段并将每个阶段的代表性文学作品进行细致地分析,总结每个阶段的特点、突破和不足。第三部分,对中国现代“流浪儿童”文学中篇幅最大的小说进行叙述特点的分析。小说的叙述模式基本上是单一线性叙述结构,并且每部小说的流浪儿童命运都是一波三折,分为被迫离家、曲折坎坷、绝处逢生三个阶段,之后总结出每部小说的人物关系模式都是指引者与被指引者的关系,发现其内在的通用模式,找出代表作品的共性和特点。第四部分,总结了中国现代流浪儿童文学作品的意义两点,第一点是以流浪儿童为载体,透视当时社会的现实;第二点是以流浪儿童为主体,探索中国未来的出路。可以看到在建国之后,描写“流浪儿童”的文学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虽然其出现只有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但对当时现实主义儿童文学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