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鹃(ほととぎす),用中日两国通用的汉字来表示的话,可写作“霍公鸟、郭公、时鸟、子规、杜宇、不如归、沓手鸟、蜀魂。”实际上,因杜鹃的鸣唱之声的拟态语“ほととぎ”(ho-to-to-gi)和鸟栖“トス”(to-su)的接尾语“ス”(su)组合而成。《广辞苑》中“杜鹃”的解释为,布谷鸟科,且与布谷鸟相似皆为体型小的鸟类。杜鹃栖息在山地的树林中,自己不筑巢,在黄莺等巢中产卵,委托抱卵、育雏。鸣唱之声听起来极为明显,能听到?てっぺんかけたか??ほっちょんかけたか?的声音,昼夜皆鸣。也将杜鹃作为夏鸟。在古代日本文学中,特别是和歌中,也有“あやなしどり?くつてどり?うづきどり?しでのたおさ?たまむかえどり?夕影鳥?夜直鳥(よただどり)”等称呼。作为夏季的季语广泛使用于俳句、短歌中。《万叶集》卷18中记载了“暁に名告り鳴くなるホトトギス(杜鹃报晓)”这一的歌句。以上总结了日语中杜鹃这个词的形成,杜鹃的习性,以及文学意义上的杜鹃。本稿将中日两国诗歌中杜鹃的表现特征进行分类,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来分析杜鹃在文学中的意象。“杜鹃“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深受蜀王杜宇传说的影响,出现了“杜宇化鹃”、“杜鹃啼血”等典故,产生了更丰富的文学形象。根据笔者的统计分析,《全唐诗》中收录了247首杜鹃相关诗歌。本稿根据这些诗歌表达方式将其主要分为“惜春”、“亡国之恨”、“离愁别恨”、“羁旅思乡之情”、“吊古伤今”等主题。并且,这些诗与“月、花、蝴蝶、猿、竹”等物相结合的同时,又塑造出文学性的形象,具有细腻地表现诗人心情的特征。另外,据统计得知,日本三代集中收录了杜鹃相关诗歌120首。其体裁,即“歌体”根据表达方式可将其划分为“季节、鸣唱、旅愁、习性”等四个体裁。其中,季节相关的表达,根据季节的顺序,分为初夏等待杜鹃叫声的歌、宣告夏天到来的歌、深夜的声音和让人感受到夜晚短暂的歌。鸣唱方面可细分为珍惜杜鹃声音之声、赞美杜鹃鸣唱、听鸣唱不由涌起思念、听杜鹃鸣唱涌起忧愁或感伤等意象。和歌中,与杜鹃意象结合的景物有藤、花橘、卯の花、菖蒲等四个具有强烈夏季特色的景物。通过上述所列意象的对比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三代集的杜鹃和歌中,受中国古典文学影响的诗歌鲜少,多以日本人纤细的自然感受以及直白简洁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感情,日本人习惯性地将杜鹃鸣唱与当下自己的心情重叠而赋歌作较多。(一)受中日地理位置,以及诗人、歌人所处位置的影响,中国杜鹃诗中杜鹃主要作为晚春之鸟为诗人所咏,杜鹃和歌中的杜鹃多以夏季的风物诗所咏。(二)受中日不同诗歌文学理念的影响,中国的“以诗言志”的诗歌理念,使得唐诗中有许多与政治相关的诗歌。而日本的“以歌咏心”的文学理念,歌人们注重表达当下所想所感,用简短精辟的和歌来表达情感。(三)受中日两国不同文化理念的影响,如和歌通过描写杜鹃鸣唱来抒发对恋人的思念等简单直接的情感。而中国唐诗中所表达的感情较为复杂,受蜀王杜宇传说的影响,加之杜鹃凄凉的鸣叫,不免让中国诗人心生悲凉的感情。不同的文学理念在文学作品中表达的不同表述点的分析,探明两国文化、文学理念以及思维方式存在的不同点,让两国文学文化研究的形态具有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