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锰生物滤池生物膜微生物组演替及环境适应机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lyan1823206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外很多地区地下水存在锰浓度超标的问题,生物滤池除锰是地下水净化中的一项重要工艺。生物滤池生物膜微生物组在除锰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进水水质、运行参数以及滤料特征等因素会影响生物膜形成及锰去除效能。该工艺在实际运行中已经比较成熟,但依然面临一些问题待优化,例如生物滤池启动初期,生物膜形成所需时间较长;生物滤池稳定运行阶段可能出现进水浓度波动,会影响生物滤池的稳定性。因此探究寡营养环境中生物滤池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及如何快速、长期维持锰氧化性能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利用高通量测序手段及宏基因组学方法,结合生态网络分析,探究了生物滤池对锰负荷的自适应机制,解析了滤料类型对生物膜微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深入挖掘了影响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及种群互作关系的关键因素,揭示了氮锰共去除的生物学机制。具体研究内容及取得成果如下:首先,解析了生物滤池稳定运行期的生物膜微生物群落对持续增加锰(Mn(II))负荷的自适应机制。当进水Mn(II)浓度从2 mg/L增加到4 mg/L,生物滤池的Mn(II)去除效率仍保持在99.8%,但随着滤速的升高,Mn(II)去除率显着降低(50.1–58.5%)。微生物群落的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局部Mn(II)浓度和生物滤池深度会影响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组成。生物膜的优势物种表现出明显的分层,滤池下层的微生物种间关系比上层更为复杂。假定的锰氧化细菌Hypomicrobium和Pedomicrobium在不同滤层深度处均为优势物种,其相对丰度未因进水Mn(II)浓度或滤速升高而发生明显改变。微生物共现网络结果表明生物滤池生物膜微生物组主要通过调节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来抵抗Mn(II)负荷产生的干扰,锰负荷升高导致与锰浓度显著相关的模块特征基因数量下降。稀有物种Candidatus Entotheonella palauensis被鉴定为模块中心,这意味着低丰度物种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中起重要作用。此外,通过对锰氧化细菌的富集培养,发现营养条件是影响功能微生物组成的重要因素。与填料共培养的实验表明生物作用促进了锰氧化物的形成,而锰氧化物的积累可以增强生物滤池对锰负荷冲击的耐受力。因此,优化滤料和锰氧化微生物共培养的适配性是强化生物滤池除锰的一个重要策略。进一步分析了滤料类型(磁铁矿和锰砂)对反应器启动初期的除锰效能及生物膜微生物群落形成的影响。锰砂滤料具有较强的物理化学作用,初始阶段锰砂反应器的Mn(II)去除率在40%-91.2%之间,磁铁矿反应器没有Mn(II)去除。虽然锰氧化物在锰砂反应器中的积累量远高于磁铁矿反应器,但在反应器运行至32天,随着磁铁矿反应器内功能微生物富集,其对锰的去除率高于锰砂反应器。反应器稳定运行80天后,两者具有相似的Mn(II)去除率(94.13%和99.16%)。锰砂反应器不同滤层深度处的Mn(II)去除率随运行时间发生明显变化,上层滤料对Mn(II)氧化的贡献逐渐增加。随着反应器运行,两个反应器微生物群落中共有的OTU数量增加,微生物群落结构逐渐趋同,上层滤料的群落结构尤为相似。丰度较高的锰氧化微生物包括:Pseudomonas,Hyphomicrobium,Pedomicrobium及Leptothrix。其中,Hyphomicrobium和Pseudomonas分别是锰砂和磁铁矿反应器中的优势物种。共现网络分析表明锰砂反应器生物膜微生物种间互作关系比磁铁矿反应器更复杂,意味着滤料实质上影响了生物滤池生物膜微生物组形成。因此,磁铁矿和锰砂混合的生物滤池可能是快速启动除锰滤池的最佳方法。再次探究了氨氮浓度对生物滤池除锰效能及微生物组演替的影响,基于宏基因组结果解析了氮锰共去除机制。氨氮加入前后,磁铁矿反应器中Mn(II)去除率在38.18%-88.08%之间波动。未加入氨氮前,锰砂反应器锰去除率为99.05%,进水氨氮浓度为3.5 mg/L左右时,锰去除率降至57.38%,相关性分析表明出水锰浓度与进水氨氮正相关,与p H负相关。硝化作用是生物滤池中氨氮转化的主要途径。在氨氮转化的过程中存在氮损失,磁铁矿和锰砂反应器氮的最高去除率分别达到33.89%和35.32%。厌氧氨氧化细菌的富集暗示厌氧氨氧化过程是氮损失的主要原因。除硝化细菌和厌氧氨氧化细菌外,生物滤池中存在高丰度的完全氨氧化细菌属(comammox),其氨单加氧酶蛋白全部属于clade A分支,研究表明磁铁矿更利于comammox微生物的富集。锰砂滤池可以实现Mn(II)和低浓度氨氮同步去除,Hyphomicrobium spp.是生物滤池中丰度较高的假定锰氧化菌,其相对丰度随反应器运行时间延长而降低。锰氧化细菌Leptothrix与反应器运行时间成正相关,进水氨氮造成的环境压力可能是Leptothrix富集的主要因素。宏基因组分析表明生物滤池中存在丰富的锰氧化蛋白,在注释到的十种已知锰氧化蛋白中,Mox A、Cue O和Cot A蛋白酶的丰度相对较高,滤层深度处无明显差异,且未受氨氮浓度影响。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滤池生物膜微生物组通过改变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复杂的种间关系来响应环境变化。此外可以利用滤料类型的特征差异对功能微生物组进行定殖调控。
其他文献
近年来,受自然界特殊粘附现象的启发,科学家们制备了大量的智能粘附表面,智能刺激响应粘附效应赋予这些表面在物体抓捕及释放方面独特的优势,在航天、航海和医学等众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制备的智能粘附表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粘附稳定性差、粘附响应性调控仅能单一适用于固体或液体等。针对这些问题,本论文以智能材料为基底,结合表面微阵列结构的构筑,设计并制备了一系列粘附性可控的超疏水表面,同时展示
过去二十年,由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iber Reinforced Polymer,FRP)具有轻质、高抗拉强度、良好的耐腐蚀和抗疲劳特性,在混凝土结构加固改造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采用FRP纵筋与箍筋替代传统的钢筋,在新建混凝土结构中作为增强材料的应用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FRP筋的使用可以有效避免钢筋锈蚀引起的问题,提升结构的耐久性与服役寿命,特别是在海洋与桥梁结构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对
在智能社会初露端倪的背景下,无论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落实,还是以智能家居、智能生产等为代表的物联网技术,都对低功耗、高性能气体传感器有着迫切需求。然而,目前针对于NO2等气体检测的商用传感器还普遍存在工作温度高、灵敏度低等问题。因此,研究和开发新型气敏材料,以制备室温、高灵敏的NO2传感器,迫在眉睫。二维金属硫化物材料,因其具有超大比表面积、超强表面活性等独特的性质,而受
光电探测技术是空间目标任务中常用的信息获取方式,是空间态势感知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新一代空间目标光电探测系统的发展具有多谱段、多方式、一体化等特点,在系统研制的设计、测试、评估等阶段迫切需要数字仿真技术提供工具支撑。视觉导航是光电探测技术的重要应用方向,空间在轨服务任务需要适应能力强、测量精度高、处理速度快的空间目标视觉导航算法支持。本文立足于我国空间目标光电探测系统发展过程中的数字化技术需求,在
轻量化整体结构件广泛应用于各类航空航天产品,然而由于材料内部残余应力、结构件尺寸、薄壁结构、材料去除率以及整体刚度的影响,结构件加工完成后极易产生过大变形,影响结构件使役性能。研究航空结构件加工变形并提出对应的控制技术对提升产品质量、提升生产效率和控制加工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针对航空铝合金结构件铣削加工过程中的残余应力预测和变形控制技术进行研究。首先,针对直角切削残余应力预测,研究基于径向返回
迄今,关于高寒冻融区高铁路基粗粒填料力学性能及路基振动反应分析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均少有开展。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和高铁“走出去”战略的推动和实施,将近7000 km的高速铁路线路位于高寒冻融区。世界上第一条穿越高寒区的高速铁路——哈尔滨至大连高铁,在运行期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路基冻胀等现象,从而引起铁路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且,随着高寒冻融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工程的不断增多,冻融循环与行车振动荷载联合作
高分辨率遥感图像作为对地观测的主要手段之一,以其对地物几何、纹理、结构等信息的精细描述能力,在土地利用管理与监测、智慧城市的建设等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的启动更是将针对高分辨率遥感图像的处理技术及应用研究推向了一个高潮。空间分辨率提高、地物描述更加复杂,令仅基于像素层面和面向对象的分析已无法满足各类应用需求,因此,挖掘地物的语义信息、构造地物之间语义关系的表达与推理
近年来,在可持续观念的引导下,建设“脱离汽车依赖型社会”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地铁作为实现绿色出行的有力保障而得到繁荣建设。地铁站域空间作为新型的复合型城市空间,是连接地铁与城市的重要纽带。同时,健康意识的提升和相关政策法规的重视,都彰显了我国地铁站域空间巨大的发展潜力。由于冬季室外活动受限等因素,寒地城市对地铁站域空间发展的需求更为强烈,且具有其特殊性。然而,目前我国寒地地铁站域空间设计尚
结构连续性倒塌的发生是因为结构的某些构件在地震、火灾、爆炸以及交通工具的撞击等偶然荷载作用下破坏后失去承载力,进而导致了与初始破坏不成比例的大范围坍塌。结构连续倒塌的发生会引起严重的后果,但是通常引起连续倒塌的意外事件发生概率极低,过去常常被人们所忽视。随着一系列的连续倒塌事故发生,社会对防止连续倒塌发生越来越重视。钢结构建筑由于强度高、自重轻、低碳环保可重复利用的优点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和推广,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是当今研究的热点,但其在高温工作时会产生很多问题,如电极材料选择受限、寿命短等,限制其应用,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中低温条件下具有优异电学性能的电解质材料。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A2Zr2O7型稀土锆酸盐材料为基础,采用固溶和复合两种手段,设计和构建稀土锆酸盐固溶体及其复合固体电解质材料,进一步提升其电导率。基于A2Zr2O7型稀土锆酸盐有序无序转变与r(A3+)/r(Zr4+)临界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