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武术价值观考辨——以儒家学派为例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shidemeng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周是指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前256年被秦所灭为止的历史阶段。东周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独一无二的地位,它是我们祖先的智慧在冲破原始蒙昧的黑暗后发出的第一束耀眼的光芒。这束光芒在射穿二千多年的时空后,依然令今天的我们目眩神迷、为之倾倒。东周在政治上是一个孔子所谓的“礼崩乐坏”的时期,而在文化上则是众星闪耀,先秦诸子们已及他们的伟大思想对后世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武术价值观是指人们(在本文中特指先秦时人)对武术价值功能的较为恒定的看法、观点和态度。本文对东周武术价值观的考辨主要是通过对东周有影响力的学派的思想及代表人物的言行进行解析并加以恰当的逻辑推理,由此得出他们对武术价值功能的观点。由于东周学术流派众多,其思想不易归纳总结,所以本文只重点分析东周儒家学派的三位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的相关武术思想。 本文在分析大量的文献资料后认为:孔子是一位文武双全的教育家,而不是“知礼而无勇”的文弱书生。他本人精通射、御却并不曾像有些学者认为的那样以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设教。所谓的“六艺”即指“六经”。除膂力过人、武艺超群外,孔子对军事也颇为精通,曾经亲自指挥过一场决定鲁国命运的战斗。孔子认为只有有所制约的“武”才能发挥其良性的功能,所谓“勇而无礼则乱”。在孔子的哲学体系中“礼”是最高的,“武”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违护礼制,他认为即便受到了压迫,人们也只能通过和平的手段而不是暴力的手段来反抗现存的礼制。 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对“武”的作用进行了发展。他提出了一系列反映儒家暴力观的重要概念和命题,例如“王师”、“仁者无敌”、“保民而王,莫之能御、天吏、以至仁伐至不仁、诛一夫”等。“武”与“礼”的矛盾在孟子的思想体系里得到了彻底的解决。孟子武术价值观的基本特点是注重伦理性。他把武艺和忠、孝、信、义、仁、恕等伦理道德规范结合起来。不怨他人是仁、恕,徒不杀师是孝、义。孟子的体育思想使人感到浓重的人情味。孟子融德入武为后世武德的发展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他对运动、生命以及“武”与“兵”的认识远远超越了孔子和孟子。他提出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的运动养生观有着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苟子肯定了“武”的正义作用,认为“武”可以“禁暴除害”。荀子反对无限制地夸大武艺在军事战争中的作用,认为仅凭“隆技击”而不注重集体配合,并不能保证取得战争的胜利。正是荀子将武术的军事价值做了合理的定位。
其他文献
字词识别和面孔识别都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功能,探讨二者是否存在不同的加工模块和神经机制,是认知神经科学研究领域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本研究采用视觉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本文对学校教育“新民德”的世纪之梦进行了探讨。文章主体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概述了我国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及其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同于以往对国民性改造思潮研究的
相似性是认知判断的基础,是分类研究的核心内容。以往许多关于相似性的研究都默认相似性和差异性是一个对立镜像关系。近年来随着多种相似性模型的提出,相似性的研究深入到更加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当前基础教育领域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只要教师的职业不消失,对于教师的研究就不会停止。教师这一职业的发展有赖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并对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大学生的成长成材,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从过去“统包统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