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环节,是获取信息和进行学习的重要工具,也是语言使用的重要方面。在中国大学英语阅读长期以来一直备受关注。图式理论是非母语英语阅读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阐述了读者把自己的背景知识与文本中的信息相结合来理解文本的过程。国内相关实证研究多注重背景知识对阅读行为的影响,而忽视了语言水平和阅读策略对阅读的影响。 新修订的大纲明确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很明显,在大纲中,阅读被放在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之首。对大学英语教师具有指导作用。因此,以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努力追求的方向。然而,大学英语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仍存在一些问题,它们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致使阅读仍是学生头痛的问题。阅读成绩差是大多数学生未能通过四级考试的根本原因。针对这一情况,本文就图式理论对阅读教学的指导作用为研究课题。 本文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把阅读理解过程看成是一个读者和作者之间互相作用的一个积极主动的交际的过程,一个新信息和旧信息互相作用的过程。本文主要研究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阅读理解过程。通过调查学生阅读策略、语言水平、文章主题熟悉度对阅读的影响,以问卷调查、访谈,对统计数据进行非参数检验,配对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和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方式,用图式理论来解释阅读理解过程。实验证明,语言水平、阅读策略、文章主题熟悉度三个自变量主效应显著,交互作用并不十分显著。这表明:足够的语言知识、迅速识别词义的能力,一定的背景知识和运用相关知识进行预测、推理的阅读技巧是读者进行有效阅读的三大必要条件。 这项研究建议为了使阅读教学更加有效,教师应该进行因材施教。对于不同语言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重点,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另外,这种基于图式理论的教学方法应该更广泛地应用于外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