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围岩松动圈确定方法及应用研究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wy_p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隧道施工时,岩体由于受到开挖的扰动影响,围岩应力会发生重分布从而产生围岩松动圈,由于松动圈内岩体强度下降、裂隙增多、稳定性变差、易发生塑性滑移,将对施工安全产生隐患,因此准确确定隧道围岩松动圈厚度对保障隧道施工安全、优化支护结构参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室内试验和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隧道围岩松动圈的确定方法进行了研究,并依托宝汉高速石门隧道进行了分析测试和印证。论文主要工作如下:
  (1)在Hoek-Brown强度准则围岩应力分析的基础上,推导了松动圈半径计算公式,并分析了在应用于围岩松动圈弹塑性理论计算时,Mohr-Coulomb强度准则和Hoek-Brown强度准则中存在的不足:考虑中间主应力对岩体强度的影响,在广义Hoek-Brown破坏准则中通过洛德参数μσ引入中间主应力修正了Hoek-Brown强度准则,在此基础上新建立了考虑中间主应力的修正Hoek-Brown强度准则下的围岩松动圈半径理论计算公式。分别采用Hoek-Brown强度准则和考虑中间主应力的修正Hoek-Brown强度准则,计算了三车道公路隧道各级围岩松动圈的半径,计算结果表明考虑中间主应力会使岩体强度增大,岩体破坏更加困难,进而使松动圈范围变小,并得到了中间主应力、支护阻力和埋深对松动圈范围的影响规律。
  (2)提出了以围岩拉应变达到岩体极限拉应变,围岩开始产生松动圈作为初期支护最佳施作时机的基于松动圈理论的隧道初期支护施作时机确定理论。运用Midas GTS数值计算软件分别计算了Ⅲ级、Ⅳ级和Ⅴ级围岩应力释放各个阶段的围岩关键点位移、应力、拉应变及松动圈厚度,得到随着应力释放系数的增大,围岩拱顶下沉值不断增加,拉应变不断增加;而压应力拱部呈递减趋势,边墙部呈递增趋势;根据隧道围岩松动圈的产生及发展规律,确定了Ⅲ级、Ⅳ级、Ⅴ级围岩在围岩应力分别释放到60%、40%、20%时,施作初期支护最佳。
  (3)提出破碎岩石完整性系数R和松动圈完整性系数Lv的概念,量化围岩松动圈的岩体破碎状态,并假定在隧道开挖中Rv≈Lv,提出了基于完整性系数的围岩松动圈的准则,并结合室内试验和现场测试制定了声波法围岩松动圈测试方法。
  (4)论文最后以宝汉高速石门隧道为工程背景,研究围岩松动圈确定方法的工程应用,最终确定了Ⅲ、Ⅳ、Ⅴ级围岩松动圈厚度分别为:0.50~0.85m、0.81~1.59m、1.48~2.18m;以此为依据在施工中将Ⅲ级围岩锚杆长度由3.0m优化为2.0m,Ⅳ级围岩锚杆长度由3.5m优化为2.5m,Ⅴ级围岩锚杆长度由4.0m优化为3.0m,并在Ⅲ级、Ⅳ级和Ⅴ级围岩应力释放分别达60%、40%和20%时施作初期支护;通过对施工优化段的监控量测表明,优化后的支护参数既满足安全施工的要求,又可大幅节约建设成本。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绿色环保、可工业化生产的现代木结构建筑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其中正交胶合木(CLT)结构是目前主流的多高层木结构体系。但由于木材可燃,木结构的抗火性能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当CLT木结构建筑发生火灾时,其火灾特性及发展规律与普通室内自然火灾有显著区别,传统基于标准火灾的抗火设计方法已不再完全适用。目前,国内外对木结构抗火设计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
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可再生资源减少且环境染污加重。因此,为了保持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积极使用高性能天然复合材料是公认的有效对策之一。事实上,近数十年来,各国研究者在与天然复合材料相关的研究或工程应用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这一背景下,为了研发轻质绿色的新型环保的装配式建材,本研究在回顾本课题组长期从事的甲虫前翅轻质复合材料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秸秆水泥基建筑材料的系统综述,发现了
实时混合模拟是一种具有高速计算、高速加载和高速信息交互能力的动力试验方法。该方法采用子结构试验原理,将研究系统分为数值和试验子结构,其中前者通过有限元模拟分析,而后者在实验室进行同步加载。实时混合模拟可以显著降低试验花费,提供了一种在有限空间内研究大尺度结构动力性能的有效试验方法,被视为是今后土木工程试验的发展方向。目前,该方法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本文针对实时混合模拟中的误差影响分析与修正技术,先后
冷成型钢结构具有轻质高强、环保节能、施工快捷等特点,契合我国大力倡导的建筑工业化和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鉴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多层冷成型钢结构更符合我国民用建筑的需求,为此叶继红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一种能兼顾结构竖向承载、水平抗侧和抗火等多项需求的多层冷成型钢住宅结构体系,本文针对该体系若干关键问题——装配式建造技术、大型结构振动台试验、简化数值分析方法、强震倒塌机理、地震
碳纤维增强聚合物(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简称CFRP)由于其轻质、高强、耐久性能优良等优点,在结构加固领域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外贴CFRP加固钢结构技术引起了学者强烈的兴趣,同时也展开了一些关于CFRP加固钢结构的研究。研究表明,CFRP与钢结构之间粘结界面的性能对加固效果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CFRP-钢界面粘结性能就成为外贴CFRP加固钢结构技术
学位
长细比较大的构件在轴心压力作用下趋于发生整体屈曲。对于具有双轴对称截面的轴心受压构件,弯曲屈曲是最常见的整体屈曲形式。为解决常规钢中心支撑在地震作用下容易发生整体弯曲屈曲引起的失稳从而严重损害其抗震性能的问题,本文通过将采用特定折痕方案的基于变角度Miura折纸的管状构形运用于中心支撑上,在轴心压力作用下的一定变形范围内通过沿预设折痕的局部变形抑制了构件发生整体弯曲屈曲,形成了一种折纸型屈曲控制支
在现代高层建筑结构中,钢筋混凝土(RC)剪力墙结构由于其抗侧刚度大、抗震性能好等优点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在实际工程中,通常会因为各种原因形成小剪跨比剪力墙,如窗间墙、结构布置时因错层产生的小剪跨比剪力墙或由建筑造型需要而形成的小剪跨比剪力墙等,且历次震害表明,高宽比较大的剪力墙在地震作用下也可能形成广义小剪跨比剪力墙,从而发生脆性的剪切破坏。本文采用试验研究、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小剪
地震是一种突发的、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强烈地震不仅造成结构的严重破坏,还会引发火灾、爆炸、海啸等次生灾害,地震灾害已成为建筑物可遭受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地震灾害发生时,传统建筑结构主要依靠其自身的强度、刚度和塑性来抵抗地震和消耗地震能量,在抵抗地震灾害的同时常常伴随着多种结构构件的屈服甚至破坏;而安装耗能构件的结构利用耗能构件耗能,但强震过后会有很大的残余变形,传统建筑结构与安装耗能构件的结
随着城市进程的快速发展,始建于上世纪末的大部分建筑物都无法满足现有的居住和使用要求,部分的建筑结构已经出现损伤,不能再满足一般的结构设计要求,急需进行加固处理。如果可以研究分析更高性能的加固方式或加固材料,就能大大的延缓结构的损伤过程,增加结构的使用周期。因此,对于建筑结构的有效加固研究成为行业领域里面越来越广泛的研究热点。  基于课题组对于高延性混凝土(HDC)的配比研究,本文选取一组最优配比作
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建筑行业已进入微利时代,施工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且目前由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很多建设项目以“群体工程”的形态出现,这对施工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已经成为较迫切的内在需求,因此研究施工企业如何对建筑群体工程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及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影响工程成本的因素有工期、质量、安全、合同、变更签证、市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