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隐是晚唐著名诗人。本文以罗隐现存诗文为基础,结合史料及相关文献,分两大部分对罗隐其人其诗作一番探讨。
上篇为考证篇,分为三部分:罗隐十举不第考、罗隐入幕府考、罗隐入蜀考。罗隐屡举未第,史料多有提及;然其确切时间,却众说纷纭。本文拟从文本及相关资料入手,对罗隐十举未第的时间,作一梳理。罗隐屡举不第后,离开长安,东归霸国以求用,曾入湖南幕、淮南幕、宣武幕、钱锡幕。关于这几次入幕的时间及幕中情况,今人说法不一。本文拟对罗隐先后几次入幕的时间作一梳理和考辨,以期使罗隐在幕府的情况更加清晰。关于罗隐入蜀之事,文献记载较少,也是现在论者尚未涉及的一个领域,至今仍存在很大的研究空白。本文对罗隐入蜀、出蜀的时间和路线、蜀中诗歌创作等方面作了一些考证,提出一些新的见解。
下篇为诗论篇,分为两个部分:罗隐诗歌的语言风格、罗隐诗歌的讽刺艺术。在诗歌语言上,罗隐那些感怀身世的作品,“善作佗傺之言”,慷慨悲凉,调高韵响,犹有楚骚之遗风;那些咏物抒情小诗,绮丽与清绝并存,其精邃自然处,不让唐之初盛;而那些深含哲理的议论之诗,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罗隐久沉下僚,大志难伸,这使他对腐朽、污浊的社会内幕有较深的认识和感受。他又是一个个性非常鲜明的诗人。《唐才子传》谓其“性简傲,高谈阔论,满座生风,好谐谑,感遇辄发”、“恃才忽睨”。罗隐本人也以“傲睨公卿二十年”自诩。故其诗大多具有较强的愤世意味,时时流露出磊落不平之气,讽刺性自然也就构成其诗歌的一个显著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