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商与制造商的纵向控制关系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fuen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零售商与制造商的纵向关系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假设零售商仅仅作为制造商的销售机构存在,不具有市场势力。制造商由于数量较少,具有足够的市场势力向零售商实施纵向控制,如收取特许费、独占交易等。 近年来,随着零售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集中度的提高,零售商的市场势力越来越大,其市场势力主要来自于进入壁垒、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区域垄断和产品差异化等促进零售商获得市场势力的产业组织因素。由于零售商市场势力的不断增强,零售商在和制造商的交易中逐步取得主导地位,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和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利用各种手段(例如压低进货价格、收取通道费和开发自有品牌)对制造商进行控制。 国内外有许多学者研究了零售商利用不断增强的市场势力对制造商实施的纵向控制,研究的结论尚存在争议。本文沿着结构一行为一绩效的分析框架,加入政府规制因素,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对零售商与制造商的纵向控制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本文选取了中国1998-2005年轻工制造业中的12个行业与零售业进行面板数据的检验,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中国零售商拥有一定的市场势力,并对制造业的利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压榨,同时零售业快速发展也促进了制造业利润的增长。 总之,目前我国制造业与零售业的赢利能力呈正相关的关系。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是实证检验零售商利用市场势力压榨制造商利润的事实,分清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主要论述问题的提出和文献综述;第二章纵向控制的市场结构分析,对纵向控制的概念进行界定,建立本文的分析框架;第三章零售商占主导地位的市场行为分析,主要分析零售商市场势力的来源、零售商对制造商进行纵向控制的动机以及纵向控制的措施;第四章实证分析,通过实证检验零售商对制造商的纵向控制,并进行案例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效应分析;第五章结论与建议。 本文主要结论:零售业的快速发展和集中度的提高使得零售业的市场势力不断增强,并利用市场势力对制造业的利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压榨,同时零售业快速发展也促进了制造业利润的增长。
其他文献
随着公司股份制改革的进展,国有资产更多的表现为国有股权的形态,这就要求我们从原来以国有资产管理为核心的模式转变为以国有股权管理为核心的模式上来;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
市场微观结构理论认为交易制度的选择对债券市场质量存在重要的影响,本文正是从此理论入手通过分析做市商制度引入对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质量的影响。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
西方的研究表明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其设置状况是否合理对公司治理结构的效率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而,在设计公司治理结构时,应当首先设置一个合理的股权结构。 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