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的诊疗过程中采用3H补液方案及维持正常血容量治疗方案对低氧血症发生的影响。 方法:第一阶段收集3H治疗组(高血容量、高血压及血液稀释治疗),由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住院的51例患者组成,根据病情给予常规脱水、止血、抗血管痉挛等治疗,且不刻意限制液体摄入;第二阶段收集维持正常血容量组,由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住院的43例患者组成,患者不刻意增加液体摄入,以尽可能低的液体摄入量来维持体液平衡状态,静脉补液≤30ml/kg/天。采用氧合指数评估患者的血氧水平,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第3天和第7天的临床资料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1)收集的aSAH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慢阻肺病史、哮喘病史、心脏病史、hunt-hess评分、治疗方式,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低氧血症发生率在治疗第3天和第7天,维持正常血容量组均比3H治疗组低,治疗第3天时为22% vs 41%(P=0.038),第7天时为26% vs 57%(P=0.007),此外,维持正常血容量组患者的机械通气需求率和肺部感染率均低于3H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及血肌酐值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3)在治疗第3天及第7天患者血气分析结果比较发现维持正常血容量组PaO2均高3H治疗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aCO2维持正常血容量组均低于3H治疗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H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治疗第3天时高龄、高血压病史、入院hunt-hess分级高及发生肺感染的患者更易发生低氧血症(P<0.05),在治疗第7天时高龄、肺感染及hunt-hess评分分级高的患者更易发生低氧血症(P<0.05);(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高血压病史(P=0.2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P=0.035)、hunt-hess评分(P=0.002)及肺感染(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1)与3H治疗方案相比,维持正常血容量方案能在不增加脑血管痉挛及急性肾损伤的基础上降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低氧血症的发生率;(2)高龄、入院hunt-hess分级高及发生肺感染可能是aSAH患者发生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