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北京市密云县红门川流域1:10000地形图为工作底图,运用该流域1995年、2000年以及2005年的卫星影像资料为基础,利用三个时段的遥感影像图和土地利用数据并用ERDAS软件进行影像处理,划分土地利用类型,并利用ArcGIS9.2软件建立流域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结合现地调查等手段建立了流域3个时期土地利用格局图。选取景观指数并运用ArcView3.2软件的Patch Analyst景观分析扩展模块对红门川流域景观格局指数进行计算,分析流域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特征,并用ArcView和excel软件制作1995年到2000年的景观类型面积转移矩阵。再选择适当的自然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它们与红门川流域防护林景观格局变化之间的关联度,以确定影响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因子,并对其影响防护林景观的驱动机制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红门川流域防护林景观类型面积整体增加,其中针叶林、阔叶林、灌木林的面积增加,混交林面积减少;非林地景观类型面积整体下降。(2)红门川流域景观中斑块呈破碎化、分散化的趋势,各景观类型的分布呈均衡化。景观指数的显著变化发生在研究时段的后期,与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因子的变化趋势吻合。(3)在所选取的驱动力因子中,年最低温度与防护林格局变化的关联度水平不高。社会经济因素是防护林格局变化的直接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