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性海藻酸钠电纺膜的制备及对染料的吸附性能研究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88888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废水中的染料难降解,对人体及环境有很大危害。膜分离法、生物降解法、电化学法、吸附法等被广泛应用于废水中染料的去除。吸附法具有成本低、易再生、效率高等优点,活性炭、黏土、高分子聚合物等都可作为吸附材料使用。天然高分子海藻酸钠具有易降解、无毒害、可循环使用等优点,利用其独特的胶凝特性可制备成各种形态吸附材料如凝胶、微球、纤维、纳米纤维膜等。其中,海藻酸钠纳米纤维膜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大、易改性,在染料废水处理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从结构上看,海藻酸钠分子链上有大量羧基,能与阳离子染料产生强库伦引力作用,导致阳离子染料在其表面大量快速吸附从而难以控制,吸附沉积的均匀性较差。海藻酸钠与阴离子染料之间则具有较强的同电荷排斥作用,因此对阴离子染料的吸附能力较弱,限制其适用性。本文用电性强弱不同的聚合物(明胶和壳聚糖)通过静电纺丝方法对海藻酸钠纳米纤维膜进行改性,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明胶改性海藻酸钠纳米纤维膜,明胶是一种两性聚电解质,分子链上含有羧基和氨基,电性较弱,可以直接与海藻酸钠溶液共混进行静电纺丝,得到一种既含阳性氨基又含阴性羧基的改性海藻酸钠膜吸附材料,从而调控对染料的吸附性能。其次,利用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壳聚糖改性海藻酸钠纳米纤维膜,壳聚糖是聚阳离子电解质,氨基含量和电性都比明胶高,与海藻酸钠分子之间有较强的相互作用,直接共混时会络合成凝胶而很难进行静电纺丝,采用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可制备具有独特核壳结构的壳聚糖改性海藻酸钠纳米纤维膜,使其吸附染料的能力得到一定改善。系统探讨了明胶改性海藻酸钠纳米纤维膜对亚甲基蓝和酸性蓝染料的吸附性能。明胶改性后,纳米纤维膜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机理可由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分析,计算得到饱和吸附量由2046 mg/g降至1937 mg/g,吸附速率常数从1.689×10~-44 g/mg·min降低到1.071×10~-44 g/mg·min,但亚甲基蓝的沉积均匀性获得了明显提升,纳米纤维膜吸附亚甲基蓝的标准偏差在60 min时由0.140降至0.050。明胶改性可以提高海藻酸钠纳米纤维膜的再生性能,四次吸附-解吸附循环后的再生效率数值由69%提升至88%。此外,明胶改性可使纳米纤维膜对酸性蓝染料的吸附速率常数从1 g/mg·min增加到45 g/mg·min,饱和吸附量由15.4 mg/g增加到212.8 mg/g。系统探讨了壳聚糖改性海藻酸钠纳米纤维膜对亚甲基蓝和酸性蓝吸附性能。壳聚糖改性后,纳米纤维膜对酸性蓝的吸附机理可由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分析,计算得到饱和吸附量由2135 mg/g降至1625 mg/g,吸附速率常数从2.489×10~-44 g/mg·min降低到1.821×10~-44 g/mg·min,壳聚糖改性可以提高海藻酸钠纳米纤维膜的再生性能,四次吸附-解吸附循环后的再生效率数值由67%提升至92%。另外壳聚糖改性可使纳米纤维膜对酸性蓝染料的吸附速率常数从1.1g/mg·min增加到56 g/mg·min,饱和吸附量由16.9 mg/g增加到278.5 mg/g。
其他文献
阐述新陆早36号的特征特性,并从适期早播、及时中耕、对孔放苗、及时定苗、合理密植、科学施肥、适时化控、适时打顶、病虫害防治、适时采摘等方面介绍该品种的栽培技术,以期指
【摘 要】小学阶段是开展学生的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阶段,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作用十分的重要。在小学教学中不断提高数学教学的“核心素养”就是要做好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工作。这无疑是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关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包括数学综合应用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本文通过对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提出了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方法。  【关键词】小学
对橡胶GT1籽仁及其籽苗植株中主要矿质元素在不同籽苗期的含量水平进行了分析,认为不同时期主要矿质元素含量对籽苗发育及芽接成活率有一定的影响。
以边际收益递增理论为基础,实现研究生课堂的美感,导师和研究生真诚、真实的参与以密集的强度释放美,课堂分工使研究生形成集体意识持续性地发散美,基于对社群的认同互相交换
【摘要】本文针对高三学生词汇复习和写作教学现状,结合高三词汇复习课,探求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以话题为中心,词汇嵌入语境思维线索串联,写作应用输出”的“话题引领式”复习模式。以便词汇复习有效带动阅读能力提升、思维能力发展和语言产出能力提高。  【关键词】现状分析 “话题引领式”复习模式 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3-018
伴随着城镇化道路的推进,我国农村出现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并在比较效益下逐渐向城镇转移,已成为城镇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下,规模庞大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工作就业、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不能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与社会福利,成为城市中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长此以往将会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潜藏危机。尤其是近年来,年轻一代的农业转移人口普遍受过较高教育,多数不会务农,面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