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城镇化道路的推进,我国农村出现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并在比较效益下逐渐向城镇转移,已成为城镇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下,规模庞大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工作就业、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不能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与社会福利,成为城市中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长此以往将会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潜藏危机。尤其是近年来,年轻一代的农业转移人口普遍受过较高教育,多数不会务农,面临着“出来不能完全融入城市、回去难再适应农村”的现实困境,他们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群体,如何有效推动其实现城镇融入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仅关乎农民工作与社会福利、城乡矛盾的缓解,更关乎城镇经济的发展、社会公平的维护、和谐社会的建设、社会体制的变革,是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必然要求。因此,研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采用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推拉理论、可行能力理论等,以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的2010、2011、2012、2013及2015年度数据为基础进行研究,以非农业户籍转移人口和农业户籍转移人口作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描述统计分析方法,从总体情况、基本特征、经济状况、文化水平以及流动特征这五个方面对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其次,基于可行能力理论,从身份状况、经济状况、社会福利、政治参与、心理认同、社会融入六个维度,构建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测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分析方法对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进行测量,深入研究我国市民化演变趋势。研究发现,2015年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值为60.47,虽然2010-2015年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但仍处于中等水平,5年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均值达60.21;市民化水平分布总体呈“W”型分布,以两头占比最大,内部分化明显。再者,从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工作特征、流动特征以及社会特征五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和Logistics回归模型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规模、子女数量、合同签订、非农工作年限、跨区域流动、流动时长、社会接纳和社会歧视因素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具有显著影响。最后,根据实证结果分析提出了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的分类破解方法和政策建议,为实现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