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推进,古典诗歌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是传播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可或缺的重要桥梁。可是在当今古典诗歌教育教学中,诗歌教育的效果不容乐观,存在着诸多问题。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目的过于功利化,学习情趣也不高;教师对古诗的审美趣味不高,由于教育目的的功利化、单一化,因而没有发掘古典诗歌教育背后所隐含的教育意义等。为了解决古诗教学所存在的各种问题,笔者在接受美学的视野下对初、高中的古诗教学做了有关学生主体和教学策略的比较,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科学地认清事物的内涵,提出解决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本文结合接受美学的原理,提出诗歌教学应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不同学龄段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认知和发展规律,从“期待视野”和“二次文本解读”的角度科学系统的分析了初、高中学生的差异性特点。重视“期待视野”提高教学效率;借助“召唤结构”,发掘诗歌的空白点,引导教师科学的带领学生进行“二次文本的解读”,用接受美学的原理,在理论、实践的各个层面为诗歌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本文一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当下初、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当下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不足。首先,从学生的角度讲,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不高,缺乏主动性,在其心理上与古典诗歌存在着遥远的距离,教师虽在艰难的寻找方式缩小距离,但是效果不佳。其次,从教师角度讲,教师教学方式功利化,模式化,没有充分发掘古典诗歌教学的魅力。这些问题既有来自于客观社会的,例如当前社会的多元文化和快餐文化的冲击,也有来自于教师的,如教师自身的古典诗歌修养不足,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对文本的解读力不够,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第二章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了初、高中学生的主体特点。从接受美学“期待视野”的角度阐述初中生因受到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的制约,“期待视野”处于正在形成阶段;高中生群体的“期待视野”相对成熟,但是有待深化。从接受美学的“召唤结构”引出初、高中生“二次文本解读”的差异,初中生在文本解读的时候已经跨入初探静思之门,开启了对古典诗歌的审美初级阶段;高中生在对古典诗歌进行审美的时候已经有了成熟的思考和逻辑性的审美判断。分析初、高中学生的主体差异为教师针对不同年级采用不同教学策略提供理论和实证的依据。第三章是本论文的重点章节和重点阐述的部分。在接受美学的视角下对初、高中采用的教学策略进行比较,总结两者存在的共性和异性,厘清针对不同学段应该采取的不同教学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当下在对古典诗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的问题。教师应该充分尊重不同学段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组织古诗教学的时候更要有一个承上启下的整体教学观,不应该孤立的只注重本学段的教学任务,应该把古典诗歌教学看作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古典诗歌素养,真正做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