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普森心智哲学自我问题研究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range_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在心智哲学的研究中,有一部分学者强调认知的生物基础,他们认为意识是一个生物现象,它出现在一个有生命的生物体中,所以对于心智问题的研究离不开大脑和神经系统的研究。这个立场使我们必须重新面对“身心关系”这个经典的形而上学问题。这一问题也是当代心智哲学研究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对于“自我是什么”这一问题,当代心智哲学的部分研究者们达成了一个共识——自我是一场流动的盛宴。首先神经科学对意识的神经基础的尝试性探索是我们对自我概念进行探讨的基础。但是自我意识不可以被消解为神经元细胞的机械活动(其中代表性的理论是取消主义),更不可以像传统哲学家们把自我视为一个实体(其中代表性的理论是二元论)。对此,汤普森通过佛学和神经科学的对话,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进行了新的构建。汤普森通过佛学第一人称在场的角度和科学第三人称对象化的角度对比研究,论述了龙树在《中论》Mūlamadhyamakakārikā中说出的真谛——自我意识是在与周围物质环境的互动中,不断自我生成,不断实现,并不断消失的过程。在论文中,围绕汤普森的最新研究,探索“作为生命过程的自我是怎么生成的?汤普森的自我观下自我的价值是什么?”这两个问题的最终答案。当代对自我问题的研究离不开意识,我将先从汤普森的研究中提取他对意识的分析,并进行分类解读,尝试理清自我意识到底是什么。然后列举汤普森对笛卡尔精神实体和神经虚无主义的批判,以证明自我既非独立的精神实体,同时也不是纯粹的物质实体。之后,我将阐述汤普森通过对龙树学说的继承,用佛学理论因缘而起的概念建立新的自我观。这种自我观认为:自我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实体,自我是在环境、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变化的一个生命过程。最后一部分,我将在前面几个部分构建成的新自我观的基础上分析自我的价值,这种价值恰恰也体现了自我的具身性和生成性。同时通过冥想的科学实验,我们看到生命的主观能动性,在冥想的过程中发现我们是如何自我觉知、自我感受,并且通过冥想实现自我控制。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检索益生菌和美沙拉嗪联合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UC)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荟萃分析,为UC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检索知网CNKI、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系统CBM、
板翅式换热器是浮式液化天然气(FLNG)生产储卸装置的核心设备,具有高效紧凑、传热温差小、设计灵活性强等特点。为提高实际运行中FLNG板翅式换热器的流体分配均匀性和工作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