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基于目前各种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endothelialcells,VECs)的培养方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取材困难、操作复杂、周期长、细胞量小、不能反复传代、经济成本高等。本研究通过对传统酶消化法获取血管内皮细胞的方法进行改良,探讨此方法可以解决传统方法的部分问题,并初步研究VECs的生物学特性,还对与VECs具有协同作用的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stemcells,ADSCs)进行了基础研究,为后续脂肪移植血管化与脂肪组织工程血管化研究筛选性能良好的种子细胞奠定一定的细胞基础。 方法: 1.脂肪来源血管内皮细胞的初步提取:采用胶原酶消化SD大鼠睾丸囊脂肪组织,以改良式方法(去除脂肪筋膜组织、保留微血管、减少胶原酶消化时间)初步获取脂肪来源血管内皮细胞。 2.细胞的纯化与扩增:通过酶消化法人工纯化、扩增血管内皮细胞。 3.生物学特性检测: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冻存前与复苏后(冻存于液氮中12个月)的P3及P15代VECs细胞后观察细胞形态及贴壁时间有无明显差异;采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的增殖状况。 4.鉴定: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CD31、CD29及第Ⅷ因子相关抗原,以明确分离培养的细胞为VECs。 5.活体移植:将血管内皮细胞混悬液局部皮内注射移植入大鼠皮肤创面,与对照组比较创面愈合率。 6.脂肪来源干细胞的培养:依据传统方法分离、纯化、扩增ADSCs;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CD29、CD31及CD44;体外诱导ADSCs向成骨细胞及成脂细胞分化,采用茜素红及油红O染色鉴定,证实ADSCs具有成骨和成脂的多向分化能力。 7.脂肪来源干细胞的体内示踪:体外观察CM-DiI标记后ADSCs的细胞形态;检测体内移植CM-DiI标记的ADSCs后24h及5d的示踪效果。 结果: 1.采用改良式分离VECs的方法,成功获取大鼠VECs。 2.观察原代及传代VECs细胞形态及生长情况无明显差异,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的增殖率,长期冻存复苏后仍能够保持良好的生物学特性。 3.流式细胞仪(FCM)检测CD31及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均较高表达,初步明确分离培养的细胞为VECs。 4.将VECs移植入大鼠皮肤创面,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促愈和作用。 5.依据传统方法分离培养的ADSCs,细胞生长良好;经成骨和成脂诱导后,具有定向分化为骨细胞及脂肪细胞能力;CM-DiI能标记体外培养的ADSCs,标记的细胞形态良好,对细胞无毒性作用,标记率偏低,体内示踪效果不好。 结论: 1.改良式分离VECs方法的优点:与传统培养方法比较,本方法取材容易、培养条件简单、无需添加多种细胞因子、细胞增殖力强、重复性较好。 2.VECs深低温冻存12月余后,仍能够保持良好的细胞生物学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