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盛亚抗战文学叙事艺术研究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ala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盛亚是重庆抗战文学中被忽略的一位作家,1915年出生于重庆,1935年始辗转于北平、武汉、德国等地。丰富的见闻使他的抗战文学创作不仅服务于战争,而且也将其视角延伸至生活之中,使他的抗战文学具有现实性与史诗性相结合的特征。然而,文艺界对他抗战作品的研究尚局限于叙事内容的研究,对其作品的整体性研究十分欠缺。本文试图对刘盛亚抗战文学的叙事艺术展开整体性研究。论文由以下六部分构成。绪论部分阐释问题来源及研究意义,介绍刘盛亚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总结前人对刘盛亚抗战文学的研究状况,分析其中所存在的不足。第一章分析刘盛亚抗战文学的结构特征,即故事的构成形态。刘盛亚抗战作品在结构上呈现出缀段性框架结构、单线性发展结构及复线性交错结构的特征。第二章是对刘盛亚抗战文学叙事声音的考察。分别从叙事声音的类别及叙事声音的多重性两方面展开论述。第三章阐释刘盛亚抗战文学中的叙事视角。刘盛亚通过对叙述人外视角与人物内视角的选择构建了他的创作主题,视角的选择具有流动性的特征。第四章论述刘盛亚抗战文学中的叙事节奏。节奏是作者在叙述过程中规律性的变化。在刘盛亚的战时作品中,主要采用了追述与预述、对场景的安排与加速度三种节奏形式。以上节奏形式对情节的设置不仅能分出事件的轻重缓急,也能为作者创作一个统一的审美氛围。结语部分总结了刘盛亚抗战文学的叙事艺术及形成原因。刘盛亚受五四新文学与抗战文学的双重影响,他于抗战时期创作的作品所形成的叙事艺术,一是来源于“文艺为抗战服务”创作思想的影响,二是受人道主义创作思想的启发,三是现实主义写作思想的指导。
其他文献
<正> 我院胃镜检查6624例中发现2例胃隔膜,报告如下.例1:男,51岁.因反复上腹胀痛8年余,加重1年余于1992年2月28日就医.胃镜检查见幽门前区有一条横行皱襞将幽门分隔成上下两
期刊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在本院神经内科进行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是否出现发生出血转化分为出血
张抗抗的小说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知青小说,一类是女性小说。目前学界对其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方面,在修辞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极少。本文将立足于比喻这一修辞格,结合修辞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目前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已不能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企业作为高技能人才使用和培养的主
目的研究慢性肾脏病5期(CKD5)已透析患者,心血管钙化及左心室肥厚(LVH)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5月在我院行透析的患者63例设为观察组,另选eGFR>90ml/(min&#18
阐述了甘肃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的类型和特点,分析了保护区湿地保护和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大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制定科学合理的湿地保护、恢复和开发规划;提
赵执信,淄博博山人。清朝六大家之一,与査慎行有“南査北赵”之称。一生创作诗歌1056首,并著有《谈龙录》《声调谱》诗学理论著作,从诗歌创作实践与诗学理论的建树上看,赵执
目的探讨子宫颈中肾管腺癌(mesonephric adenocarcinoma,MN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子宫颈MNA的临床资料、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
散文是小说,诗歌、剧本、三合一的文学形式。散文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发展过程悠久并发展与衍生出多样的描写方式与描写风格。散文的意义无论对于哪一种民族来讲,都是文学的基
刘半农是新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新诗倡导者和实践者,但他在五四前的小说翻译与创作往往容易被忽略。在“三界革命”“白话文运动”及“五四文学革命”等一系列文学主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