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以定位钉重叠作为标准,对6至9月龄比格犬顶骨的稳定性进行研究,若顶骨相对稳定后,再评价应用该稳定区域重叠的有效性,以期为后期生长发育期比格犬扩弓实验提供简单有效的重叠方法; 2、研究6至9月龄比格犬上颌骨的生长发育变化,为后期实验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6只6月龄雄性比格犬,于顶骨左右两侧各植入3颗定位钉同时在第一前磨牙间(PM1)、第四前磨牙间(PM4)的腭中缝左右两侧各植入2颗定位钉。获取实验犬6月龄(T0)、7月半龄(T1)及9月龄(T2)时头颅CBCT扫描数据,利用三维软件分割重建定位钉并进行三维测量,分析三个阶段同一只实验犬顶骨上两两定位钉间距变化量来判定定位钉是否发生脱落或移位。之后再采用三维软件分割重建三维颅骨模型,选取任意3个以上稳定的定位钉采用定位钉重叠法将实验犬T0与T1、T1与T2及T0与T2期颅骨进行三维重叠,获得头颅骨彩色距离图。若图示左右顶骨的重叠距离差异在0.5mm内,则可认为顶骨为相对稳定区域;反之,则本实验尚不能判断顶骨区域是否稳定。 将T0与T1及T1与T2期的实验犬头颅模型分别进行基于稳定定位钉和基于顶骨区域的重叠,重叠后分别测量第一前磨牙间腭中缝旁左右侧定位钉的位移量。应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时,使用配对t检验对两种不同重叠方法下测得的第一前磨牙间腭中缝旁左右侧定位钉位移量在 T0、T1期和T1、T2期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评价基于顶骨区域进行三维模型重叠的有效性。 分别利用定位钉和顶骨区域将T0和T2期的实验犬头颅模型进行三维重叠后,获得上颌骨重叠图。定性分析两种方法重叠后在 T0-T2期上颌骨的变化情况。 上颌骨 CBCT三维重建后,定量测量6至9月龄比格犬上颌骨的变化情况,测量项目如下:(1)长度指标: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牙槽突前缘至同侧上颌第二磨牙牙槽突后缘间距(A-D),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牙槽突前缘至同侧颧弓根间距(A-H);(2)宽度指标: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牙槽突前缘间距(Ar-Al),双侧上颌第三前磨牙牙槽突前缘间距(Br-Bl),双侧上颌第一磨牙牙槽突前缘间距(Cr-Cl),双侧上颌第二磨牙牙槽突后缘间距(Dr-Dl),第一前磨牙间腭中缝旁左右侧定位钉间距(ar-al),第四前磨牙间腭中缝旁左右侧定位钉间距(br-bl);高度指标:双侧上颌第二磨牙牙槽突后缘至鼻根点间距(D-J)及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牙槽突前缘至鼻骨前缘间距(A-I)。应用 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时,使用自身配对 t检验对所有比格犬各测量项目在 T0、T1期和 T1、T2期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 结果: 在实验过程后,所有实验犬顶骨上共36颗定位钉中有3颗定位钉发生了位移,移位定位钉分别存在于不同实验犬的顶骨上,其余定位钉位置恒定。两两定位钉平均间距变化量在 T1-T0及 T2-T1期分别为0.18±0.13mm、0.16±0.15mm。所有实验犬T0与T1、T1与T2及T0与T2期头颅模型三维重叠后所获得的彩色距离图中可见左右侧顶骨的三维重叠距离偏差均在0.5mm内。测量第一前磨牙间腭中缝旁左右侧定位钉的位移量来评价以此稳定区域重叠的有效性。定位钉重叠法下测得第一前磨牙间腭中缝旁右侧定位钉(ar)的位移量在T1-T0阶段和T2-T1阶段分别为:0.64±0.21mm,0.33±0.10mm;第一前磨牙间腭中缝旁左侧定位钉(al)的位移量在 T1-T0阶段和 T2-T1阶段分别为:0.66±0.20mm,0.34±0.09mm;而顶骨区域重叠法下测得的 ar的位移量在T1-T0阶段和 T2-T1阶段分别为:0.65±0.22mm,0.35±0.09mm;顶骨区域重叠法下测得的 al的位移量在 T1-T0阶段和 T2-T1阶段分别为:0.67±0.21mm,0.36±0.08mm。两种重叠法下测得第一前磨牙间腭中缝旁左右侧定位钉的位移量在T1-T0阶段和T2-T1阶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T0期和 T2期实验犬三维头颅模型利用定位钉和顶骨区域进行重叠后的定性分析结果:两种重叠方法下所获得的上颌骨重叠图均显示实验犬从 T0-T2期上颌骨宽度、长度及颧弓宽度均有少量增加,但上颌骨高度无明显变化。上颌骨CBCT三维重建后测量结果:所有实验犬在T0-T1和T1-T2期上颌骨长度、宽度变化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上颌骨高度变化从 T0-T2期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1)6至9月龄比格犬顶骨发育相对稳定,可以作为CBCT头颅模型三维重叠的稳定区域。 (2)比格犬从6月龄到9月龄经过3个月后上颌骨长度、宽度及颧弓宽度均有少量增加,但上颌骨高度无明显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