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章密度感应系统调控浮游状态变形链球菌抗菌敏感性的实验研究
研究目的:观察密度感应系统基因缺陷对浮游状态变形链球菌的生长繁殖及其对抗菌敏感性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采用分光光度计检测变形链球菌标准株和△comC—突变株细菌悬液的吸光度,绘制生长曲线。将不同浓度梯度的抗菌剂(氟化钠、洗必泰、氨苄青霉素)作用于变形链球菌标准株和△comC—突变株,通过酶标仪检测抗菌剂作用后两种细菌菌悬液的吸光度。
结果:生长曲线显示,△comC—突变株的迟缓期比标准株延长2h,而进入对数生长期后,两菌株以相同的生长速度扩增,12h后两菌株达到相同的稳定期生长状态。酶标仪结果显示,氟化钠作用浓度为0和200(μg/ml)时,标准株和△comC—突变株的吸光度没有差异,浓度为50,100,150(μg/ml)时标准株的吸光度均高于△comC—突变株。洗必泰的浓度为0和2(μg/ml)时,标准株和△comC—突变株的吸光度没有差异,浓度为0.5,1,1.5(μg/ml)时标准株的吸光度均显著高于△comC—突变株。同样,氨苄青霉素浓度为0,0.08,0.1(μg/ml)时,标准株和△comC—突变株的吸光度没有差异,浓度为0.02,0.04,0.06(μg/ml)时标准株的吸光度均高于△comC—突变株。
结论:密度感应系统对浮游状态变形链球菌的生长繁殖无显著的影响:密度感应系统基因缺陷使浮游状态变形链球菌抗菌敏感性提高。
第二章密度感应系统对变形链球菌生物膜抗菌敏感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研究目的:观察密度感应系统基因缺陷对变形链球菌生物膜的结构以及生物膜抗菌敏感性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将洗必泰作用于细菌生物膜,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作用前后变形链球菌标准株和△comC—突变株生物膜的立体结构,厚度和活菌死菌比的差异。
结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变形链球菌标准株生物膜在抗菌剂作用前结构致密,洗必泰作用后,生物膜呈片状脱落,但仍残存一部分绿色荧光即活菌存在;而△comC—突变株生物膜在抗菌剂作用前已表现出疏松呈网状、未成熟的生物膜结构,抗菌剂作用后生物膜基本脱落,几乎都为死菌。数值结果分析显示,抗菌剂作用前,标准株生物膜绿色荧光面积GFA和活菌死菌比高于△comC—突变株,生物膜的厚度无显著性差异;抗菌剂作用后,标准株活菌死菌比值相比作用前下降了39%,而△comC—突变株活菌死菌比值相比作用前下降了67%,厚度仍无明显差异。
结论:密度感应系统基因缺陷影响变形链球菌生物膜结构的成熟,并使细菌生物膜抗菌敏感性提高。
第三章细菌素免疫蛋白在变形链球菌抗菌敏感性中作用的初步研究
研究目的:实时定量检测抗菌剂作用前后变形链球菌细菌素免疫蛋白基因immA和immB的表达差异,探讨密度感应系统对基因表达差异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配制最小抑菌浓度的氨苄青霉素作用于细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抗菌剂作用前后,变形链球菌标准株和△comC—突变株细菌素免疫蛋白基因immA和immB的表达。
结果:氨苄青霉素作用前和作用后,变形链球菌△comC—突变株中immA和immB基因的表达量均明显低于标准株,表明密度感应系统调控细菌素免疫蛋白基因的表达。变形链球菌标准株加入氨苄青霉素后,immA和immB基因表达量分别提高5.25倍和9.53倍;而△comC—突变株加入氨苄青霉素后,immB基因表达量提高4.75倍,immA基因表达没有显著性变化,提示抗菌剂加入后immA和immB基因的表达上调,但密度感应缺陷会降低基因表达上调的程度。
结论:抗菌剂作用后,变形链球菌细菌素免疫蛋白相关基因表达上调,细菌启动免疫保护机制,适应环境的改变。密度感应系统缺陷阻止基因表达上调,提高细菌的抗菌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