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市食管癌死亡率变化趋势及其与营养因素关联分析

来源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qingi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管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每年约有25万新增病例,约占全世界病例数的一半。河南林州市(原林县)和河北磁县是世界上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地区。此外,我国福建安溪、广东南澳、江苏淮安、四川盐亭、山东肥城等地食管癌发病率也较高。有资料表明男性食管癌发病率高于女性,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明显增高。 研究表明,膳食因素在林州市居民食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80年代在该地区开展的营养干预试验表明,补充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及复方营养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食管癌、贡门癌、胃癌等恶性肿瘤发病的危险性。 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林州市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张中兴等通过对林州市男女性食管癌年龄别发病率趋势分析,提出食管癌发病率下降可能与出生队列有关。通过对该地区1978~2002食管癌发病率的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综合考虑年龄作用、时期作用和队列作用的影响,证明了低年龄组的人群发病风险已经出现下降趋势。 在国外,对营养学因素和食管癌的发生关系相关研究发现常食用面糊、大米、家禽类、生菜、水果和橄榄油以及大量摄入维生素C、胡萝卜素和维生素E者,发生食管癌的危险性降低。 肥城市食管癌尚未进行病因干预,多年来仅进行了死亡监测和高低发区对比研究。1999年建立了肿瘤发病死亡登记报告制度,对肥城市食管癌死亡率变化趋势及其与营养因素间的关联进行分析,为在该地区食管癌的病因学研究提供基础。 研究目的: 分析1970-2006年期间肥城市食管癌死亡率变化趋势,并将该地区1985~2006食管癌的标化死亡率与饮食及营养成分进行相关分析,找出与食管癌发病率与死亡率关联显著的饮食与营养因素,为食管癌高发地区的肿瘤防治研究提供病因学线索,为进一步采取营养干预手段预防食管癌的发生,降低食管癌死亡率提供理论依据。 材料与方法: 1、分别根据1970~1974、1985~1989、1990~1992、1997~1999、2000~2004、2005~2006年6个不同时期死亡率的回顾调查及监测资料,分析食管癌的变化趋势及升降速率。 2、依据1950~1984年肥城市县志档案中居民年均粮食及副食分配记录资料,分析20年后与食管癌死亡率间相关关系,观察与食管癌有关联的饮食营养成分。 3、统计分析方法死亡率的统计指标为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用中国1964年和世界1976年人口构成计算标化死亡率)。采用Joinpoint3.0回归模型分析描述食管癌死亡率的变化速率。按食品营养成分表换算居民摄入的营养成分;居民历年饮食摄入量采用线性趋势F检验分析;死亡率与饮食和营养素间的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s方法分析。全部统计分析用SPSS15.0 for windows软件完成。 研究结果: 1、不同时期食管癌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分别为1970~1974为8.80%,其中男性10.92%,女性6.41%;1985~1989为10.23%,男11.78%,女8.15%;1990~1992为10.05%,男11.96%,女7.81%;1997~1999为10.05%,男12.71%,女8.41%;2000~2004为9.47%,男11.40%,女7.17%;2005~2006为9.01%,男10.82%,女6.72%; 不同时期食管癌死亡占总恶性肿瘤死亡率的比例分别为1970~1974为47.72%,男53.04%,女40.05%;1985~1989为40.84%,男41.20%,女40.34%;1990~1992为40.75%,男40.37%,女41.45%;1997~1999为40.01%,男4091%,女38.46%;2000~2004为38.17%,男38.52%,女37.25%:2005~2006为36.57%%,男36.22%,女33.83%。可见食管癌死亡占总恶性肿瘤死亡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1970~1999不同时期食管癌死亡占总癌亡的比例有上升趋势,而2000~2006年间有所下降。 2、食管癌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男女合计世界人口标化食管癌死亡率在1970~1974年为72.69/10万,到2006年为55.14/10万,前后下降24.14%;其中男性下降21.30%,女性下降29.19%。各时期食管癌死亡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女性食管癌死亡率自45岁开始上升,70~75岁达到高峰,85岁后又逐渐下降,男性食管癌死亡率高于女性,且男性较女性发病提前约5年。 3、肥城市1970~2006年食管癌死亡率变化速率 以世界1976年人口构成标化死亡率的年均变化速率分析结果表明,1970~1991期间,食管癌标化死亡率(男女合计)以每年0.46%的速率上升,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1);1992~2006期间,以每年3.12%的速率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男性1970~1990期间食管癌标化死亡率以每年0.55%的速率上升(P>0.01);1991~2006期间,以每年2.45%的速率下降(P<0.01);女性1970~1991期间食管癌标化死亡率以每年0.40%的速率上升(P>0.01);1992~2006期间,以每年3.92%的速率下降(P<0.01)。 4、食管癌死亡率与饮食因素的相关分析 1985-2006年食管癌死亡率与1962~1983的居民饮食因素相关分析发现:食管癌死亡率与居民日均摄入的蛋白、脂肪、糖、热量、纤维素、灰份、维生素A、硫胺素、维生素B2、维生素B6、叶酸、烟酸、维生素C、维生素E及微量元素钙、磷、钾、钠、镁、硒、碘为显著负相关,而与微量元素铁、锌、铜和锰呈正相关。 结论: 1、肥城市食管癌死亡率近15年呈下降趋势,但其死亡率仍居恶性肿瘤的首位。 2、肥城市1985-2006年食管癌标化死亡率与当地居民1962~1983年的主食营养成分相关分析发现,二者呈负相关,表明随着营养成分摄入水平的增加食管癌死亡率下降,为该病的病因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其他文献
语文教研组内一教师上公开课《纪昌学射》,寓言简单易懂,教师课堂设计、课件制作都很精美,可就是在课堂上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一节课下来,教师牵引太多,挖得太细,连补充材料《疑邻盗斧》也没学习,就匆匆下课了。以前的我会觉得这个老师很厉害,能把一篇小寓言上成洋洋洒洒的“大”语文。可是自从我接触并开始“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后,我觉得这真是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精力。语文是学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语文教学
笔者承担的是五年级的语文教学,刚参加“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时,没想到五年级“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竟然有7本,如何安排“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阅读,用好“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是教师和学生面临的挑战。本文笔者结合日常教学实践,谈谈“语文主题阅读”丛书的阅读方法。  一、与语文书结合阅读法  想要有效地运用此法进行教学,实验教师必须先于学生读完每本丛书,并且在阅读时标注好丛书中的哪些文章和语文课本的哪些文章在
目的:在体外试验系统,初步探讨Cr(Ⅵ)在P53缺失且caspase抑制条件下诱导Hep3B细胞的凋亡机制,进一步阐明ROS在其中的作用。方法:以Hep3B细胞为受试细胞,通过MTT试验检测不同浓
造血微环境(Hematopoietic inductive microenvironment,HIM)是造血干细胞产生、增殖和分化发育的场所,基质细胞是造血微环境的重要组成成分,不仅与造血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