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项目和旧城更新工作从高速发展时期逐渐进入稳量保质阶段,对于城市内部一些有着历史文化传承和风貌价值体现的片区的发掘、更新与优化工作也在稳步展开中。近年来,国内多个城市陆续发布了相关的政策和条例,用来指导和引领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文化风貌区等城市传统片区的优化更新工作。但在优化更新实际进展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无论是千城一面的重建状态,还是引入商业旅游后,大量游客涌入并冲击着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这都造成了物质上和精神上城市传统风貌和传统文化的缺失。针对这样的困境和现象,国内外相关调查和研究工作也不断跟进,但很大部分都集中于社会学和建筑学领域,多侧重于对于片区内社会文化价值评估和文保建筑群落的修缮利用方面。对于整个传统风貌区内部的公共空间本身以及随之产生的公共生活等作为切入点的相关研究还不够完整,有待进一步深入。本文从城市传统风貌区的公共空间角度切入,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重庆龙门浩传统风貌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传统风貌区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域这三大界限范围内,着重关注传统风貌区公共空间的基本物质和活动行为这两大构成要素。其次,依据场地建设现状将龙门浩传统风貌区分为“已改建部分”和“待修缮部分”后,对其片区整体情况和已改建部分公共空间的存续状态等方面通过“公共空间-公共生活”(PSPL)等相关研究方法进行实地调研分析,总结出片区存在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从而能够根据这些总结出的经验教训,有针对性的对片区内部待修缮部分公共空间提出优化原则和目标,并能够从规划层面、设计方法、决策机制等多个方面提出实践性策略。本文首先从龙门浩传统风貌区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交通概况、建筑元素、业态构成等整体性的方面入手,阐述了整个片区的基本概况。在片区范围分析中,着重关注片区与城区、片区与周边的相互关系。随后在历史沿革方面,详细梳理了龙门浩片区的四个历史阶段,展现其从初建到繁荣,从衰落到重新开发的历史进程。在片区交通概况方面主要关注了片区公共交通和主要出入口两个方面的问题,在建筑方面主要关注了片区内部传统川东民居建筑和中西结合的洋房这两种共存的主要建筑类型,并列举了建筑概况。在龙门浩传统风貌区中的业态构成方面,分析片区重新改建后以餐饮零售店为主的商业化业态现状。最后对于龙门浩片区的优势与挑战进行分析可以知道龙门浩整体现存优势突出,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风险和挑战。其次,对已改建部分的公共空间进行分析,对于整体公共空间结构将其总结为“三横两纵多支路”的特征。运用空间句法相关理论和软件对公共空间的形态变化在区域集成中心、内部交通主次干道、内部交通便捷度、片区混合功能承载能力、内部人群认知程度等问题上进行分析。随后,通过实地调研和平面分析,总结出片区内公共空间的视线视廊关系、重点节点空间情况和历史传统风貌要素提取等相关研究。然后运用“公共空间-公共生活”(PSPL)调研法,分别对片区的公共空间品质和活动进行了调研,并对所得图像和数据进行分析。最后,根据前文对于公共空间的研究成果和对龙门浩传统风貌区待修缮部的公共空间的现状调查结果提出优化策略。确定整体性、多样性、开放性、原真性、文化性和延续性等公共空间优化工作应该遵循的六大基本原则,树立突出片区风貌、提升片区品质、重塑片区活力等针对传统风貌区公共空间优化的三大目标。然后从规划层面、设计层面和决策机制三个方面提出了优化策略:(1)规划层面上要打造连续性城市风貌轴线、创造片区内部的复合空间、优化片区防灾安全规划、对公共空间和公共活动进行整合规划,并最终绘制规划成果平面图;(2)设计层面上要创造宜人空间尺度、改造临街建筑立面、升级公共空间设施、指导空间场景恢复、设计文化特色元素;(3)决策机制方面要借力城市片区更新优化、强调公众参与力量、充分发挥大数据时代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