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公共空间不仅与村民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还维系着乡村社区情感,承载着乡村历史文化,在整个乡村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乡村公共空间的活力直接影响着乡村的兴衰,有必要将乡村公共空间作为乡村更新建设的发力点。本研究结合社区营造理念,运用文献查阅、实地调研、统计分析、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借鉴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对社区营造理念下乡村公共空间的更新策略展开探讨。首先,对乡村公共空间和社区营造理念分别进行解读,结合国内外较为成功的实践案例,从空间形态、空间功能、空间建构、营造方式四方面展开详细分析,探究其公共空间建设成效的优缺点,提出社区营造理念介入我国乡村公共空间建设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其次,依托我国乡村公共空间的现实背景,提出社区营造理念下乡村公共空间的更新策略。在设计中,应秉承整体性、公共性、示范性、在地性、复合化、可持续经营六大原则,结合社区营造理念五大议题对乡村公共空间进行全面的更新。在布局选择上,应因地制宜,在数量、面积上做到合理配比;在形态优化上,应全方位考虑,多原则兼顾,包括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空间功能等相关要素;在功能更新上,应有前瞻性,既满足当下的功能需求,也为未来的空间发展留有余地;在景观延续上,应保护自然生态景观,创建乡村地域特色。同时,在建设中需要重点提升村民的自主参与和自我认同意识,构建多方主体共同协作参与的营造机制。最后,理论结合实践,将上述策略应用到安徽省庐江县百花学校村公共空间的建设中,验证本文研究成果的有效性。图[69]表[27]参[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