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条例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p1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条例是清代法律体系中重要的法律渊源,从清初开始就一直在清代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顺治时制定《大清律集解附例》开始,条例就与律合编,成为正式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渊源。康熙时制定的《刑部现行则例》,将条例在律外单行,极大地提高了条例的地位。雍正时有将《则例》入律,恢复了律例合体的形式,规范了条例的适用。乾隆时制定的《大清律例》将条例的制度定型化,确立了条例的定期纂修。清代有“例”之名的法律形式有很多,如条例、则例、事例、省例。其中条例是刑事法规,也即通常所说的“例”;则例和事例主要是行政法规;而省例是地方性法规。清代条例在思维方式和精神指向上与英美法系的判例法有着共通之处,可以称为广义上的判例制度。清代条例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灵活的变通性的特点,对律有着重要的影响。条例在清代的盛行并不是偶然的。首先,清代繁荣的实用哲学为条例的实行提供了理论指引和智识基础。其次,清代发达的商业经济造成了社会结构的巨大变革,促进了法律行为的活跃,为条例的实行提供了深厚的社会背景。此外,条例在清代的盛行也是法的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清代的律例关系,可以在两者的相互作用中得到把握。一方面,律对条例的制定和适用存在着指导和制约;另一方面,条例在法律的创制和实践中对律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和完善。而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条例还能就特定的事件在实质上否定律的本意,达到对律的超越。清代条例在清代法律实践中的广泛应用,直接导致了清代律学的进步。为了对条例的适用进行指导,律学家纷纷著书立说明确律、例关系,对律、例进行注释,律学由此兴盛起来。清代条例为标志的判例制度,是中国法律文化中固有的传统,根植于中华大地的土壤之中,曾经为民国大理院的判例实践提供过有益的指引,也将是建立现代中国判例制度所不可忽略的重要借鉴。
其他文献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为了提升生活的质量开始大量的购买汽车。随着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提升,对交通带来的压力也与日俱增。车辆
以粉煤灰为基本原料,采用两步水热合成法成功合成了NaA和NaX型分子筛。对合成过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优化,在此基础上将合成的NaA和NaX分子筛应用于电镀重金属废水的吸附处
随着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数量及在册的学生人数也在迅速增长。在整个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中,英语教学已经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情况与普通高
LTCC(低温共烧陶瓷,Low Temperature Co-fired Ceramic)技术是一种减小系统体积和重量、提高系统性能的有效途径。本文对LTCC无源电路进行了研究,并设计了基于LTCC的X波段T/R组
颜延之(384年-456年),字延年,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刘宋时期,颜延之与谢灵运、鲍照并称“元嘉三大家”,并且“谢客为元嘉之雄,颜延年为辅。斯皆五言之冠冕,文词之命士也
信贷风险控制是现代商业银行的核心课题。金融危机冲击导致经营环境恶化,特别是随着国家新一轮紧缩型货币政策的出台,银行不断信贷萎缩,信贷风险急剧增加。商业银行必须树立
【美国《核燃料》1987年第12卷第15期第8页报道】西德的一些电力公司说,一俟西德电站联盟(KWU)宣布中国西德核协议保持不变,他们就打算与中国官员谈判购买天然铀问题。KWU
期刊
全球生产网络与中国产业升级研究本文以全球生产网络内产业升级理论框架为基础,研究相关产业在参与全球化分工过程中不断实现升级的机制及影响因素,并对中国相关产业网络内升级
<正>近来我们利用表面共组装技术、新型纳米材料制备和修饰技术、DNA分子构型设计和控制技术,系统研究并构建了一系列新型生物传感界面,成功应用于多种生物分析方法的发展。
会议
“创造性政治”以建设性话语、后革命思维以及农民主体性地位为分析视角,对于考察当代中国农民的政治认同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国内外经典政治认同研究模式均遵循“生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