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一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盈余管理现象十分严重,这极大地影响了投资者信心和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产生,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一股权结构是分不开的。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为各利益主体提供共同信息的一种机制,会计信息能够影响企业中各契约参与者的利益;反过来,企业中各契约的参与主体就会试图通过影响会计信息来谋求各自的利益,而企业内部的股权结构集中体现了各契约主体间的力量对比状况,不同的股权结构决定了公司不同利益主体的控制权差异。因此研究不同股权结构下的盈余管理,对我国进行盈余管理治理,选择适合的股权结构,规范发展资本市场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本文阐述了盈余管理的相关基本理论,分析指出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内在动机。本文在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试图克服关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传统分类存在的缺陷,引入最终产权理论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进行重新分类,并在此基础上从股权集中度和股权成份性质两方面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结合理论分析,本文采用基本琼斯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选取2005年年报被注册会计师审计出具非标准意见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描述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之间呈现一种u型关系;当股权处于非常分散的时候,由于内部人控制现象突出,盈余管理程度比较高。当上市公司股权高度集中的时候,由于受大股东控制,出于配股、再融资等动机,盈余管理的程度也比较高。这说明由于内部人控制和大股东控制问题的存在,使得股权集中度在偏低和偏高的时候,都存在明显的盈余管理。本文还得出结论:随着第一大股东与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差距的缩小,即股权制衡度的提高,对盈余管理的程度的降低有正向作用;而且本文发现国有最终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而非国有最终持股比例和流通股能够抑制盈余管理。最后本文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公司盈余管理治理的建议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