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货膨胀是一个具有历史重演性的经济现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也反复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我国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已经遇到并且今后可能还会遇到的难题。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既处于经济起飞的初始阶段,同时又处于体制变革的转轨时期,诸多因素的变化相互交织,使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显得更为复杂。客观透彻分析我国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对于保持我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菲利普斯曲线理论在宏观经济学中扮演着重要地位,自诞生以来,一直伴随着宏观经济学主要理论的发展而发生各种形式的演变,被各个流派加以改造以成为宣传本流派思想的工具。它所代表的关系已经远远超出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扩大到经济运行中名义需求变量对实际经济变量的影响,甚至扩展到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本文试图通过对菲利普斯曲线理论演变过程的重新梳理,呈现菲利普斯曲线在形式及内涵上的各种变化,并对其变化原因给出解释。鉴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并且最近通胀压力又有所加剧,本文将对通货膨胀的解释作为主要出发点,以菲利普斯曲线为工具,分析我国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并进一步做出实证分析,以期对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有所启示。
论文按照五个部分展开。绪论部分通过对传统通货膨胀理论和现代通货膨胀理论进行梳理,发现正是随着菲利普斯曲线在这两个阶段中的引入以及不断修正,通货膨胀理论得到了巨大发展,可以说,通货膨胀理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的影响。因而研究通货膨胀及其机制决不可能忽视对“菲利普斯”曲线的分析。进而提出了本文主要解决的问题,并对研究工具和结构做了简要说明。
论文第二部分首先对菲利普斯曲线做了详细的理论综述。论文围绕菲利普斯曲线形式的不断演变、修正逐步展开,阐述了菲利普斯曲线从货币工资变动率到通货膨胀率的演变,预期和供给冲击的相继引入,最终形成现代菲利普斯曲线,而这一发展历程与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紧密相联。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将失业率缺口转化为产出缺口,便构建了本文分析通货膨胀问题所用的工具——价格调整方程。
论文第三部分阐述了模型的主要指标选取。通过对产出、通货膨胀率的各种指标的比较,分析了选取GDP、CPI分别作为本文产出、通胀率指标的原因。在分析了预期的不同形成机制后,确定了本文使用的预期指标。
论文第四部分为实证分析部分。采用了1992年第1季度至2008年第2季度以来的季度数据为分析样本,主要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来进行实证研究。人们通常是以时间序列的形式来使用数据,进而对宏观经济变量进行研究,通货膨胀率的研究也不例外。要想得出正确的估计和结论,就要求模型必须能够很好地适用时间序列的具体特征。而对许多经济时间序列来说,具有“非平稳性”(nonstationarity)。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运用了ADF单位根检验探讨了论文所使用的各宏观经济变量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并运用协整分析,研究了通货膨胀率与产出缺口、预期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论文第五部分为结论运用和政策启示部分。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通货膨胀率与产出缺口、预期之间存在协整关系。通货膨胀率与产出缺口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实际GDP低于潜在GDP,形成负的产出缺口时,通货膨胀率趋于下降;实际GDP高于潜在GDP,形成正的产出缺口时,通货膨胀率趋于上升。可见,产出缺口是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我国居民的通货膨胀主要来自上期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存在惯性,适应性预期也是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针对我国现阶段宏观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本文还结合实证分析的结论,做了两方面的运用,一是反通胀路径的选择,二是我国宏观经济周期路径研判。最后就我国如何防止通货膨胀的扩大以实现经济稳定增长提出几点政策启示。
本文的主要特点:第一,选取1992年第1季度至2008年第2季度以来的季度数据作为样本,这与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大多采用年度数据不同。季度数据能提供比年度数据更及时的当前经济发展的详细状况的描述,适合于作为评估、分析和监控当前经济发展的参照指标,适合于构造时效性要求较高的短期宏观经济分析—预测模型。第二,在经典理论的基础上,论文首先构建了理论框架,尝试以菲利普斯曲线作为分析工具对我国通货膨胀形成机制进行实证分析,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国内却较少有以菲利普斯曲线作为分析工具,对通胀机制进行研究的。但事实上,现代通货膨胀理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的影响。研究通货膨胀及其机制决不可能忽视对“菲利普斯”曲线的分析。第三,针对我国现阶段宏观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根据实证分析结论,提出了反通胀路径的选择,并对1992年至2008年间我国宏观经济周期路径进行了研判。
本文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由于供给冲击的衡量指标比较难以统一确定,而常用指标的相关统计数据又十分缺乏,本文未能将供给冲击这一变量纳入实证分析中,从而使得结论和解释显得较为单薄,不够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