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P1对MDSCs的调控作用及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意义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mp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UMO(small ubiquitin-like modifier)化修饰通过影响底物蛋白质的功能参与调控机体多种生理与病理过程。近年来的研究发现SUMO化修饰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SUMO化修饰直接调控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侵袭及干性从而影响肿瘤的进程,同时也通过调控机体的免疫系统对肿瘤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机体免疫系统具备抗肿瘤能力,但多数情况下肿瘤患者的免疫系统表现为抑制性表型,并且是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在肿瘤发生过程中有多种机制可以导致肿瘤免疫被抑制,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性T细胞和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myeloid 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MDSCs是肿瘤患者中广泛存在于外周组织和肿瘤组织的一类髓系来源的异质性细胞群,其在外周血中的扩增常常作为指示肿瘤恶化程度及预后的指标。我们实验室的前期研究发现SUMO化特异性蛋白酶1(sumo specific protease 1,SENP1)通过调控STAT1/STAT3活性的转换影响巨噬细胞的极化。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建立骨髓细胞中SENP1缺失的骨髓移植小鼠Senp1-/->WT,观察到了骨髓细胞中SENP1的缺失能显著促进IMCs(immature myeloid cells)的扩增;进一步通过建立皮下和尾静脉接种等肿瘤模型,发现Senp1-/->WT骨髓移植小鼠中,肿瘤和其他器官中MDSCs数量显著增加,并且与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相关。对MDSCs活性的分析表明SENP1的缺失能够增强MDSCs的免疫抑制活性。通过MDSCs过继转移实验证实了SENP1缺失的MDSCs能够显著地促进肿瘤的转移。在作用机制研究中,我们发现SENP1对MDSCs的调控依赖于STAT3信号通路,抑制STAT3能够降低SENP1缺失的MDSCs的促肿瘤活性。我们进一步分析发现,酪氨酸磷酸酶CD45能够发生SUMO化修饰。且在SENP1缺失的MDSCs中,CD45的SUMO化修饰和二聚体化均显著增加,表明CD45的SUMO化修饰能够促进CD45二聚体的形成,并进一步降低CD45的磷酸酶活性和促进STAT3的活化。因此,SENP1缺失的MDSCs细胞通过CD45-STAT3轴的活化,促进了其扩增和免疫抑制活性。我们还观察到了肿瘤细胞分泌物能够降低MDSCs中SENP1的表达。这些研究结果表明,SENP1是MDSCs所介导的肿瘤免疫抑制机制中的一个重要负调控因子,抑制MDSCs中SENP1的表达促进CD45-STAT3轴的活化和MDSCs的增殖、免疫抑制活性并最终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是以妊娠20周后出现高血压及蛋白尿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导致我国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补体系统在正常妊娠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补体系统的异常激活却可引起PE的发生。补体C5a作为补体系统中最重要的活化产物之一,但其在PE发病中的潜在机制仍未可知。研究目的:明确C5a是否参与PE的发生,并探讨其潜在
目的:本研究目的为探索SPARCL1是否与早期自然流产有关,研究SPARCL1在人滋养细胞迁移中的作用与机制。方法:1.收集2015-2016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因胚胎停育和主动要求终止妊娠行人工流产术的患者的绒毛组织样本,提取mRNA与蛋白,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与荧光实时定量PCR检验,比较两组间SPARCL1的表达是否有差异。2.构建pIRES2-EGFP-SPARCL1重组质粒,
研究目的:本研究拟通过斑马鱼模型及细胞学实验研究JAG1对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发育形成的影响及具体机制。明确JAG1是否可以通过Notch通路影响肠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进而影响ENS的形成和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生,以期为进一步了解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病机制提供新方向。研究方法:首先在正常小鼠结肠及非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结肠标本中验证JAG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
胶原蛋白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蛋白质,起着维持组织和器官结构完整性的作用。它在内质网(ER)中的折叠和组装需要多种辅助蛋白的参与,如脯氨酸3-羟化酶(P3H)、脯氨酸4-羟化酶(P4H)、分子伴侣HSP47等。其中脯氨酸3-羟化酶复合物(P3H1/CRTAP/PPIB)可以特异性地羟化I型胶原α1链986位的脯氨酸,同时该复合物还具有二硫键异构酶和脯氨酰顺反异构酶的活性。大量临床研究发现该复合物中任一
免疫、生长和繁殖都是猪育种中的重要数量性状。阐明这些数量性状的遗传机制是猪育种工作者的重要研究任务之一。而随着全基因组范围内的分子标记检测技术的发展,存在着大量的利用数量性状基因座位(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定位、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来对这些性状各自的分子遗传机制进行解析的研究。更重要的是,这些性状
当今世界范围内结核病疫情依旧严峻。耐药性结核病持续威胁着人们的健康。针对结核分枝杆菌尤其是耐药性结核分枝杆菌的毒力研究将为药物开发与疫情控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结核分枝杆菌摄取铜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然而,其摄取机制尚未得到阐明。ABC转运蛋白因其广泛参与物质跨膜转运而受到人们关注。其中Rv1273c-Rv1272c经多项研究证实与结核分枝杆菌毒力密切相关,而该转运蛋白的功能尚未得到揭示。前期研究中
免疫毒素是一种由靶向部分连接毒素部分组成的融合蛋白。其中,靶向部分通常是抗体、抗体片段或生长因子等具有导向功能的生物活性分子,能够通过特异性识别细胞表面的受体将毒素部分靶向传递至病变细胞。毒素部分普遍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通过受体介导进入细胞后,可以发挥杀灭病变细胞的功能。根据来源不同划分,毒素部分可以来自微生物、植物、昆虫和动物等。绿脓杆菌外毒素和白喉毒素是两种获得广泛研究的细菌毒素,目前已有相应
目的:女性罹患慢性肾脏病的数目显著低于男性,且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病的速度也明显低于男性,但是这种保护作用在女性进入绝经后期逐渐消失。雌激素的撤退无法完全解释绝经后女性肾功能恶化,提示可能存在其他因素参与调控肾脏疾病发展并发挥重要作用。实际上,绝经所引起的激素改变不仅仅表现为血清雌激素水平的降低,同时伴有FSH水平的剧增。高循环FSH水平可能参与绝经相关的病理改变的现象已经引起人们关注。目前尚无流行病
第一部分TRIM59抑制TC45去磷酸化STAT3促进EGFR/EGFRvⅢ胶质母细胞瘤发生发展目的:EGFR/EGFRvⅢ亚型胶质母细胞瘤致病因子和致病机制不明,本研究旨在探讨TRIM59在EGFR/EGFRvⅢ亚型胶质母细胞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胶质母细胞瘤组织中TRIM59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与胶质母细胞瘤患者预后的关系;通过细胞增殖实验、软琼脂克隆
研究背景:认知功能障碍是轻度脑外伤(Mild traumatic brain injury,mTBI)后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然而,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手段对mTBI患者认知功能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做出有效评估。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与弥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