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由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引起的下腰痛是人类面临的重大健康问题之一,下腰痛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目前临床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干细胞移植治疗IDD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将会为临床治疗IDD所引起的下腰痛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手段,给IDD所引起下腰痛的病人带来福音。MRI(Magnetic resonance iamging)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能同时获得解剖及生理信息,可对移植的磁性标记干细胞进行无创、重复的活体、实时、动态监测。
研究目的:
1.探讨X线透视引导兔椎间盘穿刺诱导兔椎间盘退变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病理学改变,以及椎间盘穿刺法构建兔IDD模型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2.探讨Gd-DTPA、SPIO标记ADSC椎间盘内移植对退变椎间盘的修复作用。
3.MRI活体监测Gd-ADSC、SPIO-ADSC在退变椎间盘内存活、迁移和转归,为临床干细胞移植治疗IDD提供理论基础和活体示踪、监测方法。
材料与方法:
1.兔腰椎IDD模型的制作:
18G穿刺针透视引导下穿刺兔腰椎椎间盘,制作IDD模型,模型制作前、制作后3天(0.5周)、1周、2周、3周、4周、5周、8周、10周行MRI扫描,观察穿刺后椎间盘的退变过程,并在各时间点取病理行组织学检查。
2.兔ADSC的原代培养与鉴定:
采用贴壁法对兔ADSC进行分离、培养。对培养的细胞进行CD44、CD90、CD34、CD45等表面抗原鉴定。
3.兔ADSC的体外标记及检测:
用BrdU、Gd及SPIO对ADSC进行标记,用免疫荧光、MRI扫描、普鲁士蓝染色检测标记的可行性,标记后行台盼蓝拒染试验检测标记细胞的存活率。
4.兔ADSC的移植及MRI活体示踪:
取IDD模型制作后2周的兔子,手术暴露L2/3、L3/4、L4/5椎间盘,用微量注射器分别注射25μLPBS、重悬于25μLPBS的BrdU-ADSC(含106个细胞)及重悬于25μLPBS的BrdU+Gd-ADSC或BrdU+SPIO-ADSC(含106个细胞)。ADSC移植前、移植后即刻、3天、1周、2周、3周、4周、6周、8周(分别对应于模型制作后2周、2.1周、2.5周、3周、4周、5周、6周、8周、10周)进行X光照片及MRI扫描。
5.病理学检查:在MRI扫描各时间点取组织行病理学检查。
6.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ADSC体外标记及检测:
ADSCBrdU标记后,免疫荧光染色细胞核可见绿色荧光;SPIO标记后,普鲁士蓝染色细胞浆内可见较多蓝染的铁颗粒,标记的细胞T2WI信号强度及T2值明显减低;Gd标记后,细胞T1WI上信号明显增高,T1值减低。标记细胞与未标记细胞台盼蓝拒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IDD模型:
透视引导下,穿刺针可准确无误穿刺至椎间盘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18G针穿刺的椎间盘逐渐退变,T2WI信号强度逐渐减低,穿刺后2周椎间盘退变迅速,2周后已基本稳定,退变缓慢。退变椎间盘T2WI信号强度两两比较结果显示,2周椎间盘T2WI信号强度与1周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与3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3.ADSC移植后MRI活体示踪:
Gd-ADSC移植后即刻T1WI-SPIR序列上可见椎间盘内高信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高信号迅速减低。SPIO-ADSC移植后即刻T2WI-FFE序列上可见椎间盘内明显低信号,常规T2WI及T2WI-SPIR序列上亦可显示椎间盘内低信号,移植标记细胞的椎间盘T2值较未移植细胞及移植未标记细胞的椎间盘明显减低,SPIO-ADSC移植至椎间盘后10周,仍可检测到明显的T2WI-FFE低信号存在。
4.ADSC移植后MRI评价:
椎间盘穿刺后0~2周,椎间盘T2WI信号强度迅速减低,模型制作后2周,行移植细胞,SPIO-ADSC组椎间盘自移植后至移植后第8周(即模型制作后10周),其T2WI信号强度与ADSC组及Gd-ADS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细胞移植后第1周及第2周(即模型制作后第3周及第4周),ADSC组及Gd-ADSC组T2WI信号强度与PB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椎间盘穿刺后0~2周,椎间盘T2弛豫时间迅速减低,SPIO-ADSC组椎间盘自移植后至移植后第8周(即模型制作后10周),其T2弛豫时间与ADSC组及Gd-ADS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细胞移植后第3天(即模型制作后第2.5周),ADSC组及Gd-ADSC组T2弛豫时间与PB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Gd-ADSC移植至椎间盘后,能通过T1值测量进行监测,移植细胞后MRI扫描,Gd-ADSC组T1值明显减低,Gd-ADSC组椎间盘自移植后至移植后第1周(即模型制作后3周),其T1弛豫时间与PB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病理学检查:
正常椎间盘纤维环、髓核分界清晰,髓核细胞胞浆淡染,纤维环呈同心圆层状排列,细胞排列整齐,形态基本一致,软骨终板连续。
IDD模型制作后,椎间盘髓核细胞坏死、崩解,失去正常形态,纤维环排列不规整,出现裂隙及断裂,纤维环粘液变性,胶原纤维肿胀、坏死,软骨终板变薄、凹陷、破裂,后期椎间盘明显纤维化,软骨终板多处破裂。
PBS组椎间盘髓核细胞坏死,失去正常形态,纤维环排列不规整,发生粘液变性,胶原纤维肿胀,出现裂隙及断裂,注射PBS后8周后椎间盘明显纤维化,结构紊乱,椎间盘高度明显减低。
ADSC移植组椎间盘与同时间点PBS组比较,退变程度较轻,髓核及纤维环内均可见胞浆丰富的软骨样细胞。
结论:
1.X线透视引导下18G穿刺针穿刺椎间盘可成功制作逐渐退变、重复性好的兔IDD模型。
2.利用BrdU、Gd、SPIO成功标记ADSC后,可通过MRI、普鲁士蓝染色、免疫荧光、免疫组化等多种方法进行检测。
3.Gd-ADSC移植至椎间盘后1周内,可通过MRI进行监测;SPIO-ADSC移植至椎间盘后,MRI可较长时间进行监测(大于8周)。
4.ADSC椎间盘内移植有助于修复退变椎间盘和延缓椎间盘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