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柑橘黄龙病(Citrus Huanglongbing, HLB)是世界柑橘生产上为害极为严重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和北美洲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黄龙病能侵染各种柑橘类植物,病树主要表现为斑驳型黄化、均匀型黄化、缺素型黄化和“红鼻子”果等症状,造成植株经济寿命减短,产量降低,果品质劣失去经济价值,从而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04-2007年,巴西圣保罗州有200万株病树被砍除。在我国的广东、广西和福建等地,也有超过4000多万株柑橘因感染黄龙病被砍除。黄龙病的病原物尚不能人工培养,目前普遍认为原核生物薄壁菌门变形菌纲(Proteobacteria)α-变型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cea)根瘤菌目(Rhizobiales)根瘤菌科(Rhizobiaceae)韧皮部杆菌属(Candidatus Liberibacter)是引起黄龙病的主要病原。柑橘黄龙病尚无特效治疗性药剂,也没有抗(耐)病品种可供应用。因此,严格的检疫措施、使用无病苗木、及时挖除病树,以及系统、全面的防治木虱是目前防治黄龙病最有效的方法。为了更好地对黄龙病病原及其分化进行研究,本研究运用PCR技术对从中国广西、广东、云南、江西、福建、湖南和四川7省的23个市采集的359个黄龙病疑似样品进行了黄龙病韧皮部杆菌(Ca.Liberibacter)和植原体的检测。比较了斑驳型黄化、“红鼻子”果、均匀型黄化、缺素型黄化以及无症状样品中黄龙病病原感染情况;同时,运用7种限制性内切酶对黄龙病亚洲种的omp基因进行PCR-RFLP和序列分析,以期明确我国黄龙病病原种类,从而了解亚洲种种内分化情况,为黄龙病的起源提供分子依据。主要研究结果:1、在359个黄龙病疑似样品中,237个样品检测到黄龙病,检出率为60.02%,且全为黄龙病亚洲种(Ca. Liberibacter asiaticus);此外,有18个黄龙病疑似样品感染了植原体,检出率为5.01%,有7个样品混合感染了HLB亚洲种和植原体。2、结合症状分析,在感染黄龙病亚洲种的237个柑橘样品中,表现斑驳症状的样品有173个(占总数的73%);表现“红鼻子”果的样品有30个(占总数的13%);表现均匀型黄化的样品有19个(占总数的8%);表现缺素型黄化症状的样品有10个(4%),无症状的样品有5个(2%)。同时,在感染植原体的18个柑橘样品中,表现均匀型黄化的样品有11个(占总数的61%);表现缺素型黄化的样品有7个(占总数的39%);未发现表现斑驳型黄化和“红鼻子”果的柑橘样品感染了植原体,由此推测植原体与黄龙病的相关性不明显,还有待进一步研究。3、将检测到的18个植原体的16S rDNA通过T-A克隆测序分析表明,18个植原体均属于翠绿黄化组(Ca. Phytoplasma asteri)。4、对7个不同省区的表现不同症状的黄龙病亚洲种进行了种内分化研究,通过建立的omp基因的扩增体系,运用TaqI、BclI、ApoI、MssI、SmiI、SspI和EcoRI等7种限制性内切酶对omp基因进行了PCR-RFLP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上述内切酶在黄龙病分离株的omp基因上具有酶切位点,其中,ApoI和TaqI酶产生的多态性最好。通过RFLP的分析能将23个分离株区分成6不同的进化组,呈斑驳型黄化的样品的多态性最复杂,而呈黄化型症状的样品多态性较为单一。5、通过序列分析表明,本研究的表现不同症状、不同品种的23个黄龙病亚洲种的omp基因与亚洲种Poona株系(AY642159)和非洲种Nelspruit株系(AY642158)的同源性分别为99.3-99.6%和72.4%-72.7%;同时,本研究的23个有代表性的黄龙病样品的omp基因核酸序列间的最大相似性为99.3%-99.9%。通过进化树分析,所有的亚洲株系都聚在一起,与非洲株系分开;同时,所有的亚洲株系又分为3个亚组:HN-ay和GX-nfmj为第一亚组,Indonesian(AB480132), Vietnamese(AB480111), Nepal (AY842430), India(AY642159)和SC-qc为第二亚组,其他为第三亚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