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性自主与圣王之治——儒学传统视域内的朱子“理欲之辨”探析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kai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带着寻找儒学自身存在价值和现代转化的问题,选取朱子“理欲之辨”作为切入点,拟于回归传统,以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儒学本身的特色来阐述理欲之辨的合理内涵,以期凸显儒家“复性自主”的德性实践这一真实生命。同时阐述其何以最终落入历史怪圈,在政治上诉诸圣王之治而导致负面的历史影响,藉此警戒后来的儒者划清对政治的依附,寻找新的存在方式。笔者认为朱子“理欲之辨”的实质正是以儒学“复性自主”的这一真生命为核心,通过修身为本的工夫修养,发挥人的主体性,使人人从习气的缠缚之中解放出来,由“小我”进入到“大我”,达到情欲之所发皆能“致中和”而不为物役的一种自由境界而蕴含着自身的存在价值,对挽救当代社会人心危机具有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农业一直是我国的根本产业。随着人口的进一步增长,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加,面对的危机也越来越多。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关于农业发展的思想,核心是农业生产的可持续、绿色、创新发展,绿色农业深刻反映和体现了十八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内涵。利用科技创新推进绿色农业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科技创新是一个需要多个学科参与、多种因素融合、多个环节相互作用的系统。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政
传统的关于知识的内在主义(internalism)定义,即知识是得到辩护的真信念(JTB)。存20世纪下半业,随着葛梯尔问题的提出,遇到了巨大的挑战。随后引起了整个哲学界关于知识本性讨论
在我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中,律师职业伦理关系及其职业道德问题成为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重要话题之一。大多数公众打官司,说到底是通过与律师打交道,借助律师的帮助来表达自己的权利
现代性蕴涵着外在社会制度结构与内在精神心性结构这样两个基本维度,而后者构成了现代性“最深潜的核心”,其根本性的精神特质在于其感性化趋向以及确定性意义意识的精神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