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区域差异研究——以来面板数据

来源 :重庆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由于区位、资源、政策支持力度等多方面因素不同,导致地区间经济金融发展差异较大。而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情况开始转变,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持续领先东部,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契机下,更需要根据东中西部不同地区的具体实际,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地区差异能够让我们有针对性地制定符合各地区的经济金融政策,以求在保证整体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不断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交待文章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二部分对国内外学术界已形成的经济增长理论和金融发展理论进行了回顾,并探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作用机制;第三部分描述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东中西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为后文进一步实验研究做铺垫。第四部分是用数理和计量知识对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进行实证研究;第五部分是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运用我国31个省市区2007‐2013年年度面板数据,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豪斯曼检验建立变系数固定效应分析模型,研究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东中西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区域差异。研究表明: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地区金融发展依然促进着经济增长。我国东中西部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都起到了正的促进作用。但中部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系数最大,东部和西部则相对较小。⑵各省市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系数均为正,也表明即使对于各省市区来说,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也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同样的,中部省份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系数普遍大于东西部省份。⑶我国金融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同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系数差异也较大,这些差异不仅表现在不同地区之间,还表现在同地区的不同省份之间。⑷代表金融发展水平的金融相关率处于1.5-3.0之间可能能够更好地满足现阶段经济增长的需要。金融相关率并非越高越好,过高的金融相关率可能会降低金融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其他文献
资源型城市是指伴随着矿业资源和森林资源的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城市。这些城市作为中国的能源基地和原材料供应基地,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近年来,随着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化的浪潮,表外业务在美国银行业经营活动中越来越重要,表外资产的规模和收入已超过表内资产。其中尤以层出不穷的金融衍生品为亮点,MBS、ABS、CD
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经济发展进入复杂的调整阶段,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和技术变革加速推进,高技术产业成为各国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领域。长江经济带是我国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