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胆囊切除术后残留病变的发生原因及诊疗经验,探究预防措施,以期能够减少或避免残留病变的发生,对已患患者能及早诊治,避免出现严重后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6年8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74例胆囊切除术后残留病变并再次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住院时间、第一次手术情况、再次就诊症状及手术前相关检查化验、本次就诊距离第一次手术间隔时间、第二次手术名称及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病理结果、最终诊断、术后恢复情况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对相关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一致性检验、相关性研究、构成比等统计方法分析。 结果: 1.女性患者52例,男性患者22例。患者第二次手术的手术时间为30-380分钟,平均125.13±82.04分钟。诊断残余胆囊结石伴残余胆囊炎25例,残余胆囊结石伴残余胆囊炎+胆总管结石44例,急性胆管炎+胆总管囊肿+胰腺炎、残余胆囊结石伴残余胆囊炎+胆总管结石+胰腺炎、肝胆管结石+残余胆囊结石伴残余胆囊炎+胆总管结石、残余胆囊癌、残余胆囊炎+胆总管下段梗阻各1例。 2.仅出现腹痛患者25例;腹痛、恶心呕吐患者24例;腹痛、恶心呕吐、黄疸患者11例;腹痛、黄疸患者5例;腹痛、发热患者2例;腹痛、发热、恶心呕吐患者3例;腹痛、恶心呕吐、黄疸、发热患者2例;腹痛、黄疸、发热患者1例。 3.将患者第二次手术前化验与正常参考值作对比,谷丙转氨酶(t=4.571,p<0.05)、谷草转氨酶(t=3.059,p<0.05)、总胆红素(t=3.067,p<0.05)、直接胆红素(t=3.681,p<0.05)变化均具有显著性差异,间接胆红素(t=0.196,p>0.05)变化无统计学意义。总胆红素(r=0.365,p=0.001)、直接胆红素(r=0.341,p=0.003)、间接胆红素(r=0.351,p=0.002)与住院时间呈明显正相关,而谷丙转氨酶(r=0.055,p=0.642)、谷草转氨酶(r=0.056,p=0.640)与住院时间无相关性。 4.经一致性检验,将第二次手术前行MRI、彩超用于检查残余胆囊结石伴残余胆囊炎及胆总管结石的准确率作比较,为Kaapa3>Kaapa1>kaapa2(Kaapa1、Kaapa2、Kaapa3分别表示MRI与最终确诊、B超与最终确诊、MRI加B超与最终确诊的值,p<0.05) 5.15%患者胆管直径≤0.5cm,51%患者胆管直径在0.5-1cm之间,34%患者胆管直径>1cm。12%患者残留胆囊长度≤1cm,36%患者残留胆囊长度在1-2cm之间,52%患者残留胆囊长度>2cm。出现结石患者中,有75%为块状结石,14%为泥沙样结石,11%为泥沙样与块状结石同时存在。 6.对于第一次手术,有15例患者于三甲医院完成,18例患者于三乙医院完成,41例患者于二级医院完成。低资历医师完成47例,高资历医师完成27例。小切口胆囊切除占72%,腹腔镜胆囊切除占8%,传统胆囊切除占20%。 7.对74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2年,治愈55例,占74.32%;存在轻微症状15例,占20.27%;治疗效果差、症状未明显缓解或反复出现4例,占5.41%。 结论: 1.结合胆囊切除术的既往史,可将“腹痛、恶心呕吐、黄疸或肝功能异常”称为“胆囊切除术后残留病变三联征”作为该病的辅助诊断标准,但仍需大量样本研究予以完善、补充。 2.胆囊切除术后残留病变既具有原疾病临床特点又有本身的特殊性。其对肝脏影响较大,需密切关注肝功能变化。诊断时应结合病史与症状体征,MRI与彩超结合对于诊断具有明显帮助。 3.胆囊切除术后残留病变解剖结构变异大,残留病灶特点存在多样性,应引起重视。虽然胆管直径、残留胆囊长度与距离第一次手术时间无明显相关性,但对身心影响大,需早期干预,而手术是其有效治疗方式。同时应积极保肝治疗,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 4.胆囊切除术后残留病变易发生于中老年及女性患者。其发生多与第一次手术有关,胆道系统解剖变异、急性炎症期行急诊手术、微创手术操作、基层医院低资历医师完成易造成术后残留。因此应严格把握第一次手术的手术指征,慎重选择手术方式及手术时机,手术操作细致,避免惯性思维。对病情复杂、手术困难的病人及时请上级医师上台会诊或转高级别医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