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之《论真理的本质》

来源 :海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g118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主要研究海德格尔之《论真理的本质》。海德格尔的这一文本是在其生涯中一个关键时期所作的一个演讲。这一时期曾被认为是他思想的一个“转向”,由此,他从一个论及“存在”的哲学家转变为一个言述“诗一思”的哲学家。有人说:“海德格尔的所有现象学之路,均引至真理的本质。” 论文采用细读文本的方法,在结构上通过五部分展开: 1、人类理智之真理。在本部分,论文认为:海德格尔力图引导我们返回关于“真理”观念的更原初的意义。他将“自由”概念作为“正确性之内在可能性的根基”。 2、以“让……存在”理解的“自由”。在本章中,海德格尔追问“自由之本质”。论文认为,海德格尔意欲引出的是:作为遮蔽的非真理。 3、作为遮蔽的非真理。论文认为:作为遮蔽的非真理是海德格尔之《论真理的本质》一文中的关键。他从希腊语中发现了这个词,即,前苏格拉底希腊语中的“αληθεια”。“αληθεια”一词,在古代希腊拥获着“显—隐二重性”,即,作为“解蔽的真理”和“作为遮蔽的真理”。但,“作为遮蔽的真理”的使用在海德格尔之《论真理的本质》中变得极其重要。 4、迷误之歧路。在论文的第四部分中,论文认为:海德格尔前所未有地提请我们关注“迷误”,事实上,他所要告诉人们的是:人们必须忍受歧路上的迷误;如果这样,或许,在“正路”上能够不犯错。 5、结论。海德格尔这一演讲仍具有规范的哲学追问的气息,而不是那种令人难解的“诗—思”。
其他文献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代中国,基本经济制度在改革中不断趋于成熟和完善,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伦理的生成与建构。然而,关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伦理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深层次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念相应发生了深刻变化。体制的转型和观念的嬗变相互交织,使社会价值观念变得异常复杂,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矛
“美育代宗教”说在当代中国美学界一直被界定为蔡元培的个案研究,为了澄清学术界的这一误解,本文将通过对“美育代宗教”说的学术史的追溯还原其本质:在美学思潮中隐匿的意识形
在当代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下,实践观正经历着重大的变革。科学技术进步如何推动实践观的变革、科学技术进步变革下的实践观有哪些表现与特征,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技术进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对生态伦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辨析生态伦理学中的“自然价值”概念为切入点,分析了生态伦理学各流派之间分歧与对立的焦点——自然是否具有“内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