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界定了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的概念,认为国有企业与国有经济是有区别的,国有企业是作为国有经济的微观形式而存在。
本文研究了国有经济的起源、发展、职能演变和现状,分别站在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的角度概括出国有经济存在的理论依据。西方主流经济学认为国有经济是因为市场失灵、自然垄断、宏观调控等原因而存在,马克思经济学则认为国有经济的出现和发展是由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个普遍原理所决定的。通过对西方国家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现状的研究,了解了现代西方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管理一般采取股份制、分级分类管理和严格的监管等形式。
本文研究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认为迄今为止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目标主要有两个:最初是将国有企业建立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后来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国有企业不景气的现状,理论界认为主要是由政企不分、产权不清、国有企业负担过重等原因所导致,笔者则赞同是因为“没有正确认识国有企业的本质”这一解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目标涉及到了国有企业的改制,本文研究了我国国有企业的改制方式,指出国有企业的改制并不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因为国有企业的改制已经改变了企业的性质。
研究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然后以此确定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在运用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和马克思经济学理论对我国现阶段的国有经济比重进行分析之后,得出一致的结论,即:我国现阶段的国有经济占国民经济比重过高。笔者认为,面对我国国有企业不景气的现状,改革是必需的,但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应该由国有企业的本质所决定,而要认清国有企业的本质,首先要认清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从马克思经济理论来看,国有经济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我国目前离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不应该有比发达国家比重高得多的国有经济存在。从市场经济理论来看,国有经济的存在是为了提供公共产品、弥补市场失灵、进行宏观调控等目的,不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所以笔者认为,针对当前国有经济比重过高这一现实,我国的国有企业有两条道路:一是放弃国有的国有企业改制;二是在所有制范围内进行国有企业自身的改革。至于哪些国有企业应该走哪一条道路,则应该根据该国有企业所在的行业具体分析。
文章最后给出了政策建议,认为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首先应该改掉意识形态的偏见,在此基础上确定国有经济应该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大小,随后再决定相关行业和领域内的国有企业改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