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淳耀,嘉定文人,有诗文集《陶庵集》二十二卷。他处于明末清初之际,特殊的历史境遇、时代风尚造就了一个复杂、丰满立体、具有典型代表的文人形象:他徘徊于求仕与归隐的二难选择之间,既有末世士人隐逸的情怀,也能自觉承担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其性格中既有儒家中正严肃的一面,也有晚明文人特有的狂傲独立的一面,由明入清后,更具遗民之烙印。复杂的心态和双面的文化品格投射到诗文领域,表现在诗文从观念到创作呈现异质之分离,既有儒家正统之特性,又能旁逸于正统之外,具有文人个性化特征。他的诗歌秉承儒家正统的诗教观,主张诗以载道,又结合自身经历和历史经验,提倡“穷而后工”。诗歌内容丰富,或以诗论史,或以诗交际,或以诗写景,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描写了明末社会动乱的历史画面,堪为社会“实录”。艺术上,其诗带有明显的唐诗烙印,风格多样,以俊爽健峭为主,又富于变化,兼有情韵隽永、沉郁悲凉;诗歌多用典故,熔铸百家;且以散文化的句式、虚词、赋法入诗,具有以文为诗的特征。他的散文主张“文以气为主”,在文质关系上,以“质”为主,以“文”为辅;并倡言复古,转益多师,尤为服膺以唐顺之、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建立了“六艺——秦汉——唐宋——明初——唐宋派”自上而下的学古谱系和由唐宋派上溯到六艺的学古途径;他摒弃复古派,对复古派模拟剽窃之风嗤之以鼻。在创作实践上做到了情与理兼备,质与文并存。明代士人普遍擅八股不擅诗文,黄淳耀却能做到诗及古文、时文兼擅。他的诗歌以风人之意的内涵在明代诗歌复古语境中独立于七子复古派、公安、竟陵之外,带有反主流意识。其散文颇受后世理学家推重,在“嘉定文派”中,既与嘉定四先生之文学思想一脉相承,又因在文统观上取径更宽,主张性命之学,创作上以才见长而独树一帜,承前启后,有延续嘉定文脉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