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4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环保和减排成为全球的关注焦点,这促进了碳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各国政府也越来越重视碳金融市场的建设。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压力日益凸显,碳金融市场的统一和进一步发展对于我国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国家发改委正式出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这标志着全国碳金融市场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我国碳金融市场每个试点地区运行状况如何?与国外成熟市场是否存在差距?碳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到底是高是低?每个试点地区之间差异在哪?又是什么影响因素造成了这些差异?这些都是值得关注和重点研究的主要问题。
从介绍全球碳金融市场诞生的背景入手,在梳理关于碳金融市场、碳金融市场运行效率和碳金融市场政策模拟的相关研究基础上,首先对碳金融市场的运行状况和机制进行国际比较及分析,然后对碳金融市场运行效率进行模型构建和测算,最后进一步开展影响因素分析和政策模拟研究,以期为提升我国碳金融市场运行效率提供决策参考。
介绍全文的研究意义和思路,并进行了相关文献述评。在介绍碳金融市场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并对研究范围进行界定后,从碳金融市场内涵、碳金融市场运行效率测算和碳金融市场运行效率的政策模拟三个方面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创新点。
界定碳金融市场运行效率相关内涵。界定了碳金融市场运行的参与者和产品,阐述了碳金融市场运行效率的构成和各部分作用机制,同时对碳金融市场运行效率测算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论述。
比较国内外碳金融市场的交易体系和运行机制。从交易体系的覆盖范围、运作方式和监管机制来看,欧盟ETS较为成熟,而我国碳金融市场却仍需进一步健全;从定价机制来看,欧盟ETS主要用市场内排放配额的供需关系进行定价,我国是用CDM项目和CERS来定价;从运行机制来看,我国试点的7家碳排放权交易地区的碳价有效性和稳定性状况并不理想,资源配置效率较低。
构建我国碳金融市场运行效率评价体系并进行了测算。根据有效市场假说和碳金融市场交易的特点,利用投入-产出模式的流程,嵌套分配-运行-管理的投入指标和包含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稳定的碳金融市场产出指标,同时增设一个考虑制度因素的指标体系。在进行指标预处理和评价体系有效性检验后,分别从投入效率、产出效率、综合效率和是否剔除制度化因素的前后效率进行结果测算。从测算结果来看,碳金融市场投入效率和产出效率呈现高度一致性,两者的得分高低与试点设立时间的先后顺序存在一定关联性,而与所在区域位置以及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无显著相关性。此外,制度因素对于碳金融市场运行效率也有一定的影响。
分析碳金融市场运行效率指数并开发了碳金融市场运行效率热力图软件。根据碳金融市场运行效率的投入维度、产出维度以及综合维度的测算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广东无论在碳金融投入效率、产出效率还是总指数层面均一枝独秀,处于高效率的等级,北京、上海、深圳和天津处于第二梯队,重庆和湖北则处于第三梯队。同时,外部制度因素对于碳金融市场运行效率高低也存在一定影响。最后利用C++和EXCEL软件实现了全国各碳金融交易试点地区市场运行效率的可视化,有利于实践决策和实时监控。
开展碳金融市场运行效率影响因素分析。从碳金融市场监管的目标与有效性入手,基于主动监管的碳信息披露和基于被动监管的事件冲击对碳金融市场运行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测算和分析。主动监管因素中,企业员工数量、行业属性、是否海外IPO与碳信息披露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被动监管因素中,尽管碳金融政策的实施没有减少能耗,但却显著降低了能耗增长率,并提高了GDP的增速。
建立碳金融市场运行效率政策模拟仿真模型。根据我国碳金融市场运行效率的测算结果和影响因素的分析,借助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影响碳金融市场运行效率的流程图和系统动力学模型,选取六类政策探讨其对碳金融市场运行效率的影响效应,发现一线城市影响其碳金融市场运行效率的主要是企业治理和碳排交易制度,而后期建立的碳金融市场则主要受到信息披露的制约。同时,诸如天津、重庆和湖北在经济发展上落后于一线城市,因此,经济发展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约束其碳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
提出提高我国碳金融市场运行效率的政策建议。从营造碳金融市场良好环境、完善碳金融市场构成要素、提高碳金融市场主体参与能力和加强碳金融市场信息披露及监管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望能进一步提高碳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
从介绍全球碳金融市场诞生的背景入手,在梳理关于碳金融市场、碳金融市场运行效率和碳金融市场政策模拟的相关研究基础上,首先对碳金融市场的运行状况和机制进行国际比较及分析,然后对碳金融市场运行效率进行模型构建和测算,最后进一步开展影响因素分析和政策模拟研究,以期为提升我国碳金融市场运行效率提供决策参考。
介绍全文的研究意义和思路,并进行了相关文献述评。在介绍碳金融市场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并对研究范围进行界定后,从碳金融市场内涵、碳金融市场运行效率测算和碳金融市场运行效率的政策模拟三个方面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创新点。
界定碳金融市场运行效率相关内涵。界定了碳金融市场运行的参与者和产品,阐述了碳金融市场运行效率的构成和各部分作用机制,同时对碳金融市场运行效率测算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论述。
比较国内外碳金融市场的交易体系和运行机制。从交易体系的覆盖范围、运作方式和监管机制来看,欧盟ETS较为成熟,而我国碳金融市场却仍需进一步健全;从定价机制来看,欧盟ETS主要用市场内排放配额的供需关系进行定价,我国是用CDM项目和CERS来定价;从运行机制来看,我国试点的7家碳排放权交易地区的碳价有效性和稳定性状况并不理想,资源配置效率较低。
构建我国碳金融市场运行效率评价体系并进行了测算。根据有效市场假说和碳金融市场交易的特点,利用投入-产出模式的流程,嵌套分配-运行-管理的投入指标和包含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稳定的碳金融市场产出指标,同时增设一个考虑制度因素的指标体系。在进行指标预处理和评价体系有效性检验后,分别从投入效率、产出效率、综合效率和是否剔除制度化因素的前后效率进行结果测算。从测算结果来看,碳金融市场投入效率和产出效率呈现高度一致性,两者的得分高低与试点设立时间的先后顺序存在一定关联性,而与所在区域位置以及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无显著相关性。此外,制度因素对于碳金融市场运行效率也有一定的影响。
分析碳金融市场运行效率指数并开发了碳金融市场运行效率热力图软件。根据碳金融市场运行效率的投入维度、产出维度以及综合维度的测算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广东无论在碳金融投入效率、产出效率还是总指数层面均一枝独秀,处于高效率的等级,北京、上海、深圳和天津处于第二梯队,重庆和湖北则处于第三梯队。同时,外部制度因素对于碳金融市场运行效率高低也存在一定影响。最后利用C++和EXCEL软件实现了全国各碳金融交易试点地区市场运行效率的可视化,有利于实践决策和实时监控。
开展碳金融市场运行效率影响因素分析。从碳金融市场监管的目标与有效性入手,基于主动监管的碳信息披露和基于被动监管的事件冲击对碳金融市场运行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测算和分析。主动监管因素中,企业员工数量、行业属性、是否海外IPO与碳信息披露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被动监管因素中,尽管碳金融政策的实施没有减少能耗,但却显著降低了能耗增长率,并提高了GDP的增速。
建立碳金融市场运行效率政策模拟仿真模型。根据我国碳金融市场运行效率的测算结果和影响因素的分析,借助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影响碳金融市场运行效率的流程图和系统动力学模型,选取六类政策探讨其对碳金融市场运行效率的影响效应,发现一线城市影响其碳金融市场运行效率的主要是企业治理和碳排交易制度,而后期建立的碳金融市场则主要受到信息披露的制约。同时,诸如天津、重庆和湖北在经济发展上落后于一线城市,因此,经济发展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约束其碳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
提出提高我国碳金融市场运行效率的政策建议。从营造碳金融市场良好环境、完善碳金融市场构成要素、提高碳金融市场主体参与能力和加强碳金融市场信息披露及监管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望能进一步提高碳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