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壶关秧歌是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的秧歌小戏,分别于2006年、2008年被列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项目名录。本论文试图从壶关秧歌的音乐特征、社会功能、传承现状三方面入手,探讨其传承、发展、保护的社会价值,力求对这一传统民间音乐形式进行深入地挖掘。其绪论中,笔者从选题的目的及意义、研究现状两方面论述选题的缘由。其第一章,笔者分三个小节论述它的音乐特征:一,分析其唱词中的题材与词格变化,以及题材、衬词、叠字、象声词、倒序词、地域性特殊词汇、地域性特殊歇后语以及“把”字句等歌词特点;二,分析其演唱中的方言与形式变化,以及“干板”到“湿板”、“单”唱到“多”唱的创作革新;三,分析其调式调性、旋律特点、节拍节奏等音乐特征,以及乐句为主题的旋法变化;四,本土化创作,从当地取材对壶关秧歌进行创作使其更具特色。其第二章,主要论述壶关秧歌社会功能。前者分宣传功能与教化功能。后者则主要从壶关秧歌的娱乐功能出发论述它的艺术特征。其第三章,主要论述壶关秧歌的传承与发展。在这一章中,笔者从实际调研出发,考察壶关秧歌的传承人员及演出概况,调研壶关红梅秧歌剧团的发展现状等。其结论部分,主要就实际调研做深入的分析。笔者认为,壶关秧歌的发展缺少传承人,缺少政府对于民营秧歌剧团的扶持。同时,就其发展本身而言也缺少本土化的艺术特色。基于此,我们要大力挖掘、扶持,在保护其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让其更符合时代发展特色与当地民众的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