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承淡安(1899-1957)是我国著名的针灸学家,先生为传承和传播针灸学术,创办中国针灸学研究社,撰写针灸教材,对近现代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地影响。以往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承淡安先生的针灸办学、中医教育进行了考察,虽或多或少涉及到先生对针灸器具革新的讨论,但是全面系统研究承淡安先生针灸器具革新的成果尚缺如。本文旨在通过文献梳理、走访学术传承人等方式,收集整理承淡安先生相关针灸器具革新的实物,考察针灸器具革新的背景、过程、成型与应用,厘清承淡安先生针灸器具革新的具体内容和思路,探讨先生器具革新演变中的“守正创新”。进一步丰富承淡安针灸学术思想的内涵,分析其革新对近现代针灸器具的影响,为现代针灸器具改革提供借鉴。本研究首先对承淡安针灸器具革新的时代背景作了简要回顾,以承淡安先生办社办学、赴日学习为历史节点,考察承淡安先生从苏锡办学至东渡归来针灸器具革新的全过程。从先生不同的历史时期,对针灸器具革新具体实物的革新出发,厘清承淡安先生针灸器具革新的具体内容和思路。总体而言,先生在苏锡办学时期,以对传统针灸器具革新为主,改良毫针,思考针具设计与材质;在日学习期间,先生考察日本针灸发展,与日本针灸同道交流切磋中日针灸器具,思考日本针灸器具变革原因;东渡归来后,先生积极引进日式针灸器具,引进不锈钢材,尝试不锈钢材质针灸针,丰富完善针灸诊疗用品,并在日本针灸器具的基础上探索改良,开发新针具。先生积极翻译日本针灸书籍,推广皮内针,创制揿针。1954年,先生赴南京任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校长一职后,先生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努力吸纳新技术,探索新器具。为准备南京中医药博览会,试制“九针”,探索利用红外线的光热代替灸治。本文收集整理了承淡安先生针灸器具革新的相关针具、灸具、治疗仪、教学用具、诊疗用具与其他用具(针灸医生出诊箱、针灸诊室美术标语类)等共50种相关资料,并按照先生时代划分,对革新器具从其革新时间、形态、使用及操作规范与临床应用等方面,分析该革新器具的主要特点。其中,先生在苏锡办学时期,倡导铁质针具,推广使用毫针,并对传统的“太乙神针”配方进行改良,探索更加柔和的“念盈药条”配方;在日学习期间,先生与日本同道交流针灸器具,并带回部分日本针灸器具,具有精致、便携的特点;东渡归来后,先生尝试不锈钢材质的针灸针,在改良日本针灸器具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探索“中国化”的针灸器具道路,尝试完善针灸用品体系,制定针灸器具标准。承淡安先生革新的针灸器具在建国后基本得以延用,特别是为针灸器具标准的设立奠定了基础。在先生赴南京任职前,将针灸器具的制造研发交给了女婿梅焕慈。在承淡安先生与原中国针灸学研究社社员王世珍的帮助下,苏州“华二房”等8家苏州制针作坊整合为苏州医疗用品社,梅焕慈带领戚淦等老一批针灸专家继往开来,传承了承淡安先生对针灸器具革新的思想,后改组为苏州医疗用品厂,诞生了“华佗牌”针灸针、“扁鹊牌”念盈药条等众多针灸人耳熟能详的品牌。同时,在承淡安针灸器具革新全过程的基础上,发现生产力水平与器物制造水准的提高、日本针灸医学的拥趸与承淡安先生对器具的自我创新与推动是影响先生针灸器具革新的重要因素。晚清以降,在“欧风美雨驰而东”的趋势下,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进入中国,同时带来了生产力水平与器物制造水准的提高,中医界受西学思潮的影响,开始运用新技术革新中医器具的尝试。同时,在对传统器具革新的过程中未摒弃传统器具的设计,尊崇经典,仅是更新先进材质与制作工艺。承淡安先生赴日留学,日式针灸器具给了先生很大的启发,日式针灸器具结合近代科学理论,更注重临床实用性。但先生却在日式针灸器具的基础上,反思中日国情差异,从中国实际出发,革新日式针灸器具,做到“守正创新”。综合以上对承淡安针灸器具革新的背景、过程、影响因素的研究,探讨承淡安先生如何在针灸器具革新过程中“守正创新”,继而对近现代针灸器具革新演变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