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利用转型作为LUCC综合研究的新途径,在20世纪90年代逐渐兴起并成为土地变化科学研究的前沿热点,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关注。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由英国地理学家GRAINGER在森林转型假说的启发下提出,在21世纪初,被龙花楼作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新方法引入中国,是指在经济社会变革及创新驱动下,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阶段相对应的区域土地利用形态上的转变过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城市与乡村的社会经济形态和地域空间格局也经历了显著的变动过程,城乡社会经济空间经历了剧烈变动,而区域空间的重塑,必然通过改变其空间载体——城乡建设用地的利用方式和配置格局,进而导致城乡建设空间的变迁。城乡建设用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基础的物质保障和空间载体,城乡各类要素的协调发展与优化配置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本研究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以市级城市为研究尺度,以2000-2018年为研究时限,主要包括对黄河流域城乡建设用地剖析转型过程、总结转型特征、探究转型优化三个部分。首先分析黄河流域城乡建设用地显性转型、隐性转型过程,总结其转型特征,其次运用线性回归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方法探索黄河流域城乡建设用地转型与社会经济主要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再次通过构建黄河流域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黄河流域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系统综合得分、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得分和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最后,综合黄河流域城乡建设用地转型速度的结果与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结果划分黄河流域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综合协调发展分区,并针对主要分区提出优化策略。主要结论如下:
1.黄河流域城乡建设用地转型过程
(1)转型数量呈“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城镇用地增加为主
黄河流域2000-2018年城乡建设用地转型数量总体呈现“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增加趋势明显,总的变化量达到25054km2。其中城镇用地增加量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加量的主要来源,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转型对城乡建设用地转型有较强的削弱作用;人均城乡建设用地转型数量主要呈现上升的变化趋势,其中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转型为主导因素,人均城镇用地转型对其有一定削弱作用。
(2)转型幅度呈“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城镇用地转型幅度大于农村居民点
2000-2018年黄河流域城乡建设用地转型幅度与转型数量变化趋势一致,呈现“先减后增”的变化过程,其中城镇用地转型幅度0.91,农村居民点用地转型幅度为0.33。
(3)转型速度总体较小,城镇用地转型速度快于农村居民点用地
2000-2018年黄河流域城乡建设用地转型速度呈现“先减后增”的变化过程,其中,城镇用地转型速度(>10%)远高于农村居民点用地转型速度,为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的主要推动力,农村居民点的转型速度普遍低于2%,转型速度较慢。
(4)转型空间差异性较强
城乡建设用地转型最明显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山东半岛城市群和各省会中心城市,转型较为剧烈的区域主要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和山西省省会周边城市,转型特征最不明显的区域位于黄河中上游甘肃省境内和陕西省大部分城市。
2.黄河流域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特征
(1)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张
黄河流域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2000-2018年黄河流域城乡建设用地总增加量为25054km2,其中城镇用地增量为12786km2,农村居民点增量为4219km2,城乡建设用地面积较2000年增加1.64倍。
(2)地区差异性明显,空间分布不均衡
建设用地扩张较为明显的区域主要集中分布于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城市,如山东省和河南省的主要经济发展中心城市,主要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区位、政府政策的扶持以及优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用地结构不合理,集约利用效率低
在农村人口并未大幅度增加的发展趋势下,农村居民点用地不降反增,主要源于农村建设用地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农村居民点“空心化”的影响,同时城镇人口增加过快,城镇用地集约利用效率低。
3.黄河流域城乡建设用地转型优化
(1)社会经济指标变化及其与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相关性
2000-2018年社会经济各项指标均呈现增长趋势,但增加量有所下降。黄河流域2000-2005年和2015-2018年两个时段的4个经济指标与城乡建设用地转型主要是正向影响关系,其中人均GDP变化和人均社会消费品总额变化的影响较为显著。
(2)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的社会经济驱动因素
总人口变化、人口城镇化率变化、工业总产值变化、固定资产投资变化和人均社会消费品总额变化为黄河流域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的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力。
(3)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分析
2000-2018年黄河流域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综合得分呈现“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但总体较为稳定,在0.35-0.5之间,高值区(>0.5)的城市数量不断增加。社会经济系统综合得分呈现不断上升的变化趋势,总体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其分值大多在0.5左右,但高值区(>0.5)的城市数量不断增加。
黄河流域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不断增加,但其耦合协调水平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初级协调类型的城市占大多数,耦合协调水平相对较高区域主要分布在郑州市和济南市等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区域,主要呈现由分散到小规模集聚的空间变化特征。
(4)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综合协调分区及优化
2000-2018年黄河流域城市发展正在经历一个由低速发展向中高速发展转变、由低速发展勉强协调向中速发展初级协调转变的过程,短期内中速转型初级协调仍是黄河流域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综合协调发展的主导模式。
低速转型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城乡建设用地转型速度慢,该类城市应以生态保护为主,避免大范围的建设用地扩张;中速转型区要把握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规模,在充分保证经济发展空间的基础上集约利用建设用地;高速转型区应积极保证经济发展需求,同时应充分利用各类技术手段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
本研究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以市级城市为研究尺度,以2000-2018年为研究时限,主要包括对黄河流域城乡建设用地剖析转型过程、总结转型特征、探究转型优化三个部分。首先分析黄河流域城乡建设用地显性转型、隐性转型过程,总结其转型特征,其次运用线性回归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方法探索黄河流域城乡建设用地转型与社会经济主要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再次通过构建黄河流域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黄河流域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系统综合得分、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得分和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最后,综合黄河流域城乡建设用地转型速度的结果与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结果划分黄河流域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综合协调发展分区,并针对主要分区提出优化策略。主要结论如下:
1.黄河流域城乡建设用地转型过程
(1)转型数量呈“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城镇用地增加为主
黄河流域2000-2018年城乡建设用地转型数量总体呈现“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增加趋势明显,总的变化量达到25054km2。其中城镇用地增加量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加量的主要来源,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转型对城乡建设用地转型有较强的削弱作用;人均城乡建设用地转型数量主要呈现上升的变化趋势,其中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转型为主导因素,人均城镇用地转型对其有一定削弱作用。
(2)转型幅度呈“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城镇用地转型幅度大于农村居民点
2000-2018年黄河流域城乡建设用地转型幅度与转型数量变化趋势一致,呈现“先减后增”的变化过程,其中城镇用地转型幅度0.91,农村居民点用地转型幅度为0.33。
(3)转型速度总体较小,城镇用地转型速度快于农村居民点用地
2000-2018年黄河流域城乡建设用地转型速度呈现“先减后增”的变化过程,其中,城镇用地转型速度(>10%)远高于农村居民点用地转型速度,为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的主要推动力,农村居民点的转型速度普遍低于2%,转型速度较慢。
(4)转型空间差异性较强
城乡建设用地转型最明显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山东半岛城市群和各省会中心城市,转型较为剧烈的区域主要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和山西省省会周边城市,转型特征最不明显的区域位于黄河中上游甘肃省境内和陕西省大部分城市。
2.黄河流域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特征
(1)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张
黄河流域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2000-2018年黄河流域城乡建设用地总增加量为25054km2,其中城镇用地增量为12786km2,农村居民点增量为4219km2,城乡建设用地面积较2000年增加1.64倍。
(2)地区差异性明显,空间分布不均衡
建设用地扩张较为明显的区域主要集中分布于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城市,如山东省和河南省的主要经济发展中心城市,主要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区位、政府政策的扶持以及优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用地结构不合理,集约利用效率低
在农村人口并未大幅度增加的发展趋势下,农村居民点用地不降反增,主要源于农村建设用地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农村居民点“空心化”的影响,同时城镇人口增加过快,城镇用地集约利用效率低。
3.黄河流域城乡建设用地转型优化
(1)社会经济指标变化及其与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相关性
2000-2018年社会经济各项指标均呈现增长趋势,但增加量有所下降。黄河流域2000-2005年和2015-2018年两个时段的4个经济指标与城乡建设用地转型主要是正向影响关系,其中人均GDP变化和人均社会消费品总额变化的影响较为显著。
(2)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的社会经济驱动因素
总人口变化、人口城镇化率变化、工业总产值变化、固定资产投资变化和人均社会消费品总额变化为黄河流域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的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力。
(3)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分析
2000-2018年黄河流域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综合得分呈现“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但总体较为稳定,在0.35-0.5之间,高值区(>0.5)的城市数量不断增加。社会经济系统综合得分呈现不断上升的变化趋势,总体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其分值大多在0.5左右,但高值区(>0.5)的城市数量不断增加。
黄河流域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不断增加,但其耦合协调水平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初级协调类型的城市占大多数,耦合协调水平相对较高区域主要分布在郑州市和济南市等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区域,主要呈现由分散到小规模集聚的空间变化特征。
(4)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综合协调分区及优化
2000-2018年黄河流域城市发展正在经历一个由低速发展向中高速发展转变、由低速发展勉强协调向中速发展初级协调转变的过程,短期内中速转型初级协调仍是黄河流域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综合协调发展的主导模式。
低速转型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城乡建设用地转型速度慢,该类城市应以生态保护为主,避免大范围的建设用地扩张;中速转型区要把握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规模,在充分保证经济发展空间的基础上集约利用建设用地;高速转型区应积极保证经济发展需求,同时应充分利用各类技术手段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