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百年前:1917-1918年绥远鼠疫新探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ji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7年9月鼠疫爆发于绥远特别行政区萨拉齐、五原两县以及包头镇,此后鼠疫沿京绥、正太、京汉、津浦等铁路蔓延八个月之久,影响绥远、察哈尔、山西、直隶、北京、天津、山东、江苏等省市,直至1918年4月消灭,共造成16000余人死亡。论文运用历史学、计量史学、灾害史、疾病史等方法,在充分利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将个案研究和宏观叙述结合起来,试图探究1917—1918年绥远鼠疫的发生与近代边疆社会之间的关系,并将其与1910—1911年东北鼠疫对比,进一步探讨民国初年社会、政治、卫生制度的变化。同时,希冀通过对绥远鼠疫的研究,加深对传染病的现代思考。绥远鼠疫爆发于乌兰察布、鄂尔多斯高原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在跳蚤、空气等媒介的传播下,鼠间鼠疫发展为人间鼠疫。当年的暖冬也为鼠疫的发生提供了条件。鼠疫爆发后,随着各类人口流动逐渐扩大了传播范围,而当地的风俗、卫生习惯也为鼠疫的扩散提供了隐性条件。绥远鼠疫除造成全国人口的逃亡和减少外,对民众的心理也是一次极大冲击,同时间接导致了部分地区社会动荡和经济凋敝。1916年颁布的《传染病预防条例》成为绥远鼠疫防治的纲领性文件。从中央防疫来说,北京政府接收到绥远爆发鼠疫的消息后,1918年1月开始布置相关的防疫工作,成立防疫委员会,并将疫情严重的地区分为四个区域:绥远、察哈尔、晋北、晋南,分别指定伍连德、何守仁和陈祀邦负责。同时颁布《火车检疫规则》、《检疫委员设置规则》以及《清洁及消毒方法》等一系列防疫相关规则。对政府的防疫举措,民众呈现出由抵抗到接受,再到配合的改变。民众的心理随着防疫工作的推进在不断变化。绥远鼠疫传染和防治过程中反映出如下问题。第一,政治局面的混乱造成政府反应迟钝。第二,绥远自身的复杂性影响防疫效果。第三,国人对边疆地区重要性认识不足。第四,防疫近代化过程的坎坷与复杂。综上,防疫事业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除了有赖于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支撑外,还需要经济近代化、政治民主化和思想文化科学化的不断推进。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阐述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含义,论述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因和讲述素质教育与历史教学的关系,从而提出对素质教育中历史教学的认识主要体现如下:1.加强对历史教学目的
本文对国际与国内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现状做了详细分析,并指出了国内研究的差距,对我国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工作未来发展提供了建议.
在低温条件下,进行了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为9~19℃、水力停留时间(HRT)为24h的条件下,ABR对生活污水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对COD的平均去除率为65.5,对SS的平均去除率为88.1,说明ABR反应器在低温下具有去除有机污染物的巨大潜能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结果还表明,当温度16℃时,进水有机负荷的变化则不会对ABR的除污效果造成影响,且随..
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是考察饮用水安全性的重要指标。通过试验确定了BGP法测定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操作条件:以原水作为接种液,以R2A培养基培养计数,接种液在20℃下培养5 d,接种液与水样的体积比为1∶100。对照试验结果表明,BGP和BDOC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作为BDOC的替代指标用于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测定。
认真总结近十年宣传舆论工作的成功实践和基本经验,进一步增强新闻宣传的自觉、自信,进一步发挥地方媒体的自身优势和特长,我们的新闻工作者才能不断提高舆论引导力、吸引力
古建筑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社会发展状况、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保护中国古建筑不仅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