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教研组研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研组在我国大陆中小学久已有之,曾作出过重要的历史贡献,但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却越来越显示出不足。近年来,关于教研组“应该怎样”的论述或文章曰益多见,但对于教研组究竟“是什么”的研究却乏人问津。本文试图从历史发展的视角,考察我国中小学教研组演变过程,探讨教研组的真正内涵。 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阅读整理、实地观察等方式收集各种相关资料,并从教研组的组织属性、主要活动内容、日常运作方式三个方面,对我国中小学教研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最初的教研组是以苏俄的教学法小组为参照而成立的,定位是“学科教师教学研究组织”。从教研组的实际演变来看,教研组一直就承担了相当的行政功能。 早期的教研组活动既注重结合教学法和教育学理论研究教材教法,更注重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及政治、文化、业务知识与技能的集中学习。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研组活动强调课题研究和教育理念学习,“教学研究”更关注经验与技能获得。 早期的教研组活动强调教师的事前准备和活动过程中的各抒己见,更强调组长的主导作用和思想行为的整齐划一。20世纪末以来,教研组的运作采用了“戴明环”的思路。 基于对教研组演变史的梳理及以上若干问题的分析,论文提出:以史为鉴,重新思考在中小学设置教研组的功能定位,改革教研组的活动内容与运作方式,以此促进教师的发展。论文认为:要使教研组回归“教师教学研究专业组织”的组织属性,在教研组教学研究活动中渗透学科教学法的思想,切实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
其他文献
群体凝聚力对于运动队群体行为和集体效能地发挥有着不可代替的积极作用,被视为运动团队战斗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群体凝聚力在运动队日常训练与比赛各个方面的作用主要是:(1)
在课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而教师培训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为提高教师培训的有效l生,本论文建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中小
当今世界信息化的浪潮,急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教育也在观念、方法、手段乃至体制、结构上悄然发生变化。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高校教学方法的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