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正式启动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计划,推动校园足球发展。这一政策是今后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极大利好消息,也是我国足球行业努力扭转局面,大力发展足球事业的一个信号,其中北京市作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布局城市共有90所学校被纳入到全国校园足球布点学校,大力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事业。但是,一项政策的目的主要目的还是利用集体的力量来弥补和扶持某个行业的“短板”,已达到促进该行业走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除去90所校园足球布点学校,北京市还有1300多所中小学校,它们是不享受国家政策支持的学校,它们是否广泛而积极的开展足球运动才是我国足球发展的主体所在。如何从自发普及角度撬动足球的发展,形成不依托于扶持政策而自主生存的校园足球模式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所以本文以48所中小学校、95名教师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北京市中小学非校园足球布点学校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北京市中小学非校园足球布点学校开展足球项目的主要形式是业余训练模式训练活动较为稳定,但缺乏交流比赛,仅为小范围学校之间的约战,严重影响师生的足球兴趣以及足球技战术方面的成长。2.北京市中小学非校园足球布点学校开展足球项目的资金方面能够自拟自足。但这仅限于日常的训练方面,针对涉及到交通、宣传、裁判等费用的联赛或杯赛都存在压力,这也是形成业训队伍之间交流较少的原因之一。3.北京市中小学非校园足球布点学校开展足球项目存在队伍人数超编的现象,严重影响训练和比赛的质量,降低孩子们触球次数,久而久之会降低其对足球运动的重视程度。4.北京市中小学非校园足球布点学校足球教练员组成主要以学校的体育教师和外聘足球教练为主,兼职足球教练员约占到总数的一半,存在专业化程度不高的现象,训练和比赛方面没有统一指导大纲和权威性指导教材,教学活动主要是以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经验为主。5.在北京市中小学非校园足球布点学校中,足球开展程度不是很高,主要原因为学生家长的因素、资金支持力度、师资力量薄弱、校园足球文化氛围不高等因素,其中尤以家长认同度低为主要因素。6.北京市中小学非校园足球布点学校开展足球项目的主要优势和动力为学生兴趣和场地、器材的支持,结合足球足球自身所具有的“易行性”及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