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中学教育改革的未来发展也应当紧贴“法治社会”的建设脚步,而中学教育范畴内的“法治”,就是“依章治校”,学校章程既是教育改革中各项政策方针的载体,亦是学校贯彻落实改革精神的制度保证。本文在这一背景下,试图通过研究民国时期的中学章程工作,以求为当今我国中学的章程建设和实施工作提供一些借鉴。本文采用了个案研究的方法,以沪江大学附中为例,研究了民国时期中学章程的基本内容以及特征,具体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第一,本文回顾了沪江大学附中的历史背景,该中学与沪江大学系同一年创办,自起初即带有大学预科班的性质;第二,本文引用了大量沪江中学附中的章程原文,对沪江大学附中的章程主要内容进行了梳理,总括来说,沪江大学附中章程中的学校主体信息比较全面,在行为规范准则方面十分严格,制定了大量诸如“教室规则”、“自修规则”、“用膳规则”等内容,该校章程的教学管理内容方面则强调鞭策与激励相结合,实施分段制、学分制并辅之以奖学金制度和细致的教学评估与惩罚制度,同时在日常管理方面,该校构建了以育人为核心的管理机制,并未完全实施原教旨的民主主义。沪江大学附中的章程内容展现出了其在内部治理结构方面的先进性,并且从该校的章程中亦可看出其与沪江大学的联系十分紧密,但同时又强调独立办学的色彩。第三,本文分析了沪江大学附中的学校章程对该校治理工作的意义,学校章程是沪江大学附中办学的法定前提,校内所有管理规则以及办学模式都须以章程为依据,因此学校章程显然是沪江大学附中实现自主管理的根本制度。完成了对沪江大学附中的个案研究后,本文将视野重新聚焦于当今中学的学校章程问题,当前我国中学在依章治校方面还存在诸多缺陷,学校对依章办学重视不够,章程的制定人员组成不合理,学校章程的法律效力也处于不明确的状态,同时对违反章程的行为亦缺乏有效监督机制。为此,本文借鉴了民国时期中学章程的一些经验,提出了针对性的完善建议,包括抓住依法治国的历史契机,大力推行依章治校的观念;通过依章治校减少行政化色彩;构建严格化管理与育人工作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在“学校与社区关系”中拓展“与大学合作”的内容;并最终通过内部治理机制的完善来保证中学章程得到贯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