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启超(1873-1929)尽管在其著作中从未直接提及"女性权利",但他一直大力提倡改善女性地位,呼吁废除"缠足",提倡女性教育,引起了广大国民的关注并对其学者产生了深远影响.梁启超作为中国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驱,致力于通过翻译西方有关女性的作品将西方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引入中国,如提倡性别平等,婚姻自由以及女性教育.其中,他对《罗兰夫人传》的翻译,作为一种重要的叙事手法,对大众就女性的叙事理解造成了深远影响.尤其是他对《罗兰夫人传》中有关女性概念隐喻的翻译最能体现其对女性的叙事.他所提出的"国民之母"叙事方法侧面反映出他对中国女性身份构建的引导.具体来说,他通过翻译,将罗兰夫人塑造成中国女性所应追求的楷模.因此,针对梁启超是如何通过翻译《罗兰夫人传》尤其是其中有关女性的概念隐喻来塑造这一理想女性,并且如何让这一理想女性在晚清得到推崇非常值得研究.
本文结合概念合成理论,分析了梁启超在翻译《罗兰夫人传》有关女性的概念隐喻时如何处理不同相关叙事,从而构建罗兰夫人的身份.具体而言,概念合成理论以心理空间为基本单位,根据建立在类比、递归、心理模式化、概念包、知识框架等心理活动基础上的认知操作过程,建立了四个抽象空间: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输入空间Ⅰ(input spaceⅠ)或称源心理空间、输入空间Ⅱ(Input spaceⅡ)或目标心理空间、整合空间(blended space).在翻译过程中,不同的有关女性的叙事将会映射入不同的输入空间,同时不难发现不同输入空间中有关女性的叙事有时是相互矛盾的.本文将研究梁启超是如何调解这一系列叙事,从而构建梁启超理想中的女性身份.详细来说,通过对翻译过程的分析,本文不仅描述梁启超是如何挑战中国传统对女性的叙事,同时也将阐释在晚清被大家广为接受的女性叙事.
通过对梁启超翻译的具体分析,尤其是其对《罗兰夫人传》中女性概念隐喻的翻译,可以发现他所翻译的"国民之母"形象仍然基于女性传统的"母亲"角色,从而使罗兰夫人这一独立的西方女性能够在晚清的社会语境下被大家广为接受.同时,这一西方女性之所以广受欢迎,还归功于"国民之母"中所包含的国家叙事,即女性作为国民之母,应为国民、国家的兴衰担负责任.从中可以发现,梁启超有关女性的叙事其实是这一国家叙事的构成部分.但是,当分析梁启超所构造的"白衣美人"以及将男性作为标准来赞扬女性时,可发现梁启超仍未摆脱中国传统对女性地位的叙事,即女性仍是男性的附属品.
本文结合概念合成理论,分析了梁启超在翻译《罗兰夫人传》有关女性的概念隐喻时如何处理不同相关叙事,从而构建罗兰夫人的身份.具体而言,概念合成理论以心理空间为基本单位,根据建立在类比、递归、心理模式化、概念包、知识框架等心理活动基础上的认知操作过程,建立了四个抽象空间: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输入空间Ⅰ(input spaceⅠ)或称源心理空间、输入空间Ⅱ(Input spaceⅡ)或目标心理空间、整合空间(blended space).在翻译过程中,不同的有关女性的叙事将会映射入不同的输入空间,同时不难发现不同输入空间中有关女性的叙事有时是相互矛盾的.本文将研究梁启超是如何调解这一系列叙事,从而构建梁启超理想中的女性身份.详细来说,通过对翻译过程的分析,本文不仅描述梁启超是如何挑战中国传统对女性的叙事,同时也将阐释在晚清被大家广为接受的女性叙事.
通过对梁启超翻译的具体分析,尤其是其对《罗兰夫人传》中女性概念隐喻的翻译,可以发现他所翻译的"国民之母"形象仍然基于女性传统的"母亲"角色,从而使罗兰夫人这一独立的西方女性能够在晚清的社会语境下被大家广为接受.同时,这一西方女性之所以广受欢迎,还归功于"国民之母"中所包含的国家叙事,即女性作为国民之母,应为国民、国家的兴衰担负责任.从中可以发现,梁启超有关女性的叙事其实是这一国家叙事的构成部分.但是,当分析梁启超所构造的"白衣美人"以及将男性作为标准来赞扬女性时,可发现梁启超仍未摆脱中国传统对女性地位的叙事,即女性仍是男性的附属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