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路上》是凯鲁亚克的代表作品。《在路上》的命名本身具有时间与空间双重维度。就时间而言,“在路上”是进行时的;就空间而言,“在路上”是一个无限开放的空间。本文从“在路上”的时空双重维度和空间叙事学角度为研究作品《在路上》的时空互动、人与社会互动、身体体验与心理感受互动的艺术技巧,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这与以往的研究是有所不同的。
论文共分三章。绪论部分主要从《在路上》的研究现状、空间叙事理论问题域、空间叙事视角与《在路上》的关系、研究思路与方法等方面阐述了从空间叙事角度研究《在路上》的可行性与研究意义与价值,总结了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主要探讨地理空间再现社会现实问题。地理空间叙事对小说的书写特色及人物的精神追求产生了一定影响。散点透视、横向摄入:小说中大量的地理名词不断出现,形成叙事时间的压缩与中断,使得叙事呈现出片断化、零碎化特点,从而能客观地反映了地域空间下的社会现实;多点聚焦,纵深开掘:地理空间的不断转化为小说的叙事视角的不断转换提供了可能,美国内部、墨西哥异族的地理风貌、社会风情都能得以生动呈现。不同地理所承载的不同文化心理、民族认同,则揭示了空间转化中人物追寻精神自由的文化困境。
第二章主要探讨心理空间反思社会人生问题。心理空间对人物的内心矛盾、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作了深刻展示,小说主要通过感官体验与超验体验的叙事揭示人物矛盾冲突的内心。身心一体、互为表里:小说以人物性与爵士乐的感官体验作为人物心理展示的端口,人物在社会现实中不断受挫,进而将感官体验作为寻求精神自由的途径,从而实现身体体验与心理感受的双向互动;梦境与现实交错,虚幻与真实交替:小说人物在强大的社会惯性势力面前不断受到压抑,作者使其通过梦境与幻觉实现对现实困境的分离超越,从而使小说带有鲜明的超验色彩,实现梦幻空间与现实空间的相互关照。
第三章主要探讨文本空间穿越历史时空的问题。小说中大量运用圣经及欧洲传统文学因素,在小说的意旨表达和意蕴延伸上呈现出兼容并蓄的特色,实现了传统元素与现代时空的关联契合;小说的叙事结构以美国东西部地理空间的相对闭合为参照(从东部出发,前往西部,最后回归东部),以五次旅行作为章节分布的线索,呈现出圆形的结构类型,整体上显示出回环美、均衡美。而这种圆形的叙事结构与人物精神追寻的轨迹(上路、失败、上路)是重合的,凸显了意蕴圆融的文本空间,实现了艺术之美与精神之悲的时空互映。
《在路上》是一部典型的空间叙事学作品。小说的地理空间、心理空间及文本空间高度融合,使得小说在思想、艺术审美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地理空间的开放性,是文本叙事布局、情节推动的基础,而心理空间及文本空间则昭示着在路上的精神探索,实现了小说的审美价值。
论文共分三章。绪论部分主要从《在路上》的研究现状、空间叙事理论问题域、空间叙事视角与《在路上》的关系、研究思路与方法等方面阐述了从空间叙事角度研究《在路上》的可行性与研究意义与价值,总结了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主要探讨地理空间再现社会现实问题。地理空间叙事对小说的书写特色及人物的精神追求产生了一定影响。散点透视、横向摄入:小说中大量的地理名词不断出现,形成叙事时间的压缩与中断,使得叙事呈现出片断化、零碎化特点,从而能客观地反映了地域空间下的社会现实;多点聚焦,纵深开掘:地理空间的不断转化为小说的叙事视角的不断转换提供了可能,美国内部、墨西哥异族的地理风貌、社会风情都能得以生动呈现。不同地理所承载的不同文化心理、民族认同,则揭示了空间转化中人物追寻精神自由的文化困境。
第二章主要探讨心理空间反思社会人生问题。心理空间对人物的内心矛盾、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作了深刻展示,小说主要通过感官体验与超验体验的叙事揭示人物矛盾冲突的内心。身心一体、互为表里:小说以人物性与爵士乐的感官体验作为人物心理展示的端口,人物在社会现实中不断受挫,进而将感官体验作为寻求精神自由的途径,从而实现身体体验与心理感受的双向互动;梦境与现实交错,虚幻与真实交替:小说人物在强大的社会惯性势力面前不断受到压抑,作者使其通过梦境与幻觉实现对现实困境的分离超越,从而使小说带有鲜明的超验色彩,实现梦幻空间与现实空间的相互关照。
第三章主要探讨文本空间穿越历史时空的问题。小说中大量运用圣经及欧洲传统文学因素,在小说的意旨表达和意蕴延伸上呈现出兼容并蓄的特色,实现了传统元素与现代时空的关联契合;小说的叙事结构以美国东西部地理空间的相对闭合为参照(从东部出发,前往西部,最后回归东部),以五次旅行作为章节分布的线索,呈现出圆形的结构类型,整体上显示出回环美、均衡美。而这种圆形的叙事结构与人物精神追寻的轨迹(上路、失败、上路)是重合的,凸显了意蕴圆融的文本空间,实现了艺术之美与精神之悲的时空互映。
《在路上》是一部典型的空间叙事学作品。小说的地理空间、心理空间及文本空间高度融合,使得小说在思想、艺术审美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地理空间的开放性,是文本叙事布局、情节推动的基础,而心理空间及文本空间则昭示着在路上的精神探索,实现了小说的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