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民族文化是相通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实施文化强国的战略。此后,政府在文化发展方面既积极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同时文倡导外国优秀文化“引进来”,大力发展文化外交,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戏剧,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交流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表演艺术的最高殿堂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最大平台,国家大剧院自建成以来一直致力于引进外国优秀戏剧,并且自创了不少优秀本土戏剧,让国内观众得以欣赏到国内外最高水平的戏剧艺术作品。目前,在学术领域,对于外国戏剧在华传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戏剧典籍翻译、戏剧传播媒介研究、戏剧影视传播研究、戏剧改编传播研究、戏剧跨文化传播以及特定戏剧剧目的在华传播研究等方面。以国家大剧院为个例、以把关人理论为支撑,从文化把关的视角对其引入外国戏剧的把关模式和把关标准的研究目前还是空白。在大众传播领域,把关人是指在传播过程中决定什么信息可以被传播、传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把关人的概念最先由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提出,起初应用于心理学研究,之后被应用到媒介议程设置理论研究、媒介社会学、人际传播、政治传播、组织传播和文化传播中。戏剧传播是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将把关人理论应用到戏剧传播领域的研究还是空白。因此,以国家大剧院为个例,从文化把关的视角对其引入外国戏剧的把关模式和把关标准的研究将进一步拓展把关人理论的应用范围。本文主要以国家大剧院近8年来引入的海外戏剧为研究对象,以把关人理论为支撑,运用文献调研、深度访谈、案例研究、定量分析和直接观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发现国家大剧院所引入的海外戏剧呈现出以下特点:数量上整体递增,品牌化趋势突显。参演团体多样化,名家名团名导居多。经典名剧精彩纷呈,莎翁戏剧最受欢迎。节目来源多样化,演出部外邀商演为主。票价制定平民化,公益性大于市场性。传播渠道多样化,线上线下多管齐下。引进模式日益转变,从“请进来”到“主动来”。在对国家大剧院近八年引入的海外戏剧特点进行总体分析的基础上,笔者以“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王与国’三部曲项目”为个案,从引入和传播两个角度进行具体分析。在引进这一项目时,国家大剧院主要是从剧团影响力、演出团队实力、主题板块契合度和巡演计划四方面来考虑。在大众传播层面上,皇莎项目主要以现场演出和媒体传播为主,以艺术教育和交流活动传播为辅。在艺术教育和交流活动传播过程中,对受众进行了进一步细分,主要通过少儿戏剧课、戏剧工作坊和戏剧论坛三项活动,分别针对青少年受众、戏剧演员、戏剧导演和学者进行针对性地传播莎士比亚戏剧。最后,笔者基于国家大剧院目前在受众反馈渠道和戏剧“走出去”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实用性的建议。由于缺乏足够的一手资料,本文最大的局限性在于没有对国家大剧院近八年来所引入的海外戏剧的传播效果进行分析。笔者希望,本文可以让读者对国家大剧院海外戏剧的引进模式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