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价值是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中都必须面对和思考的哲学问题,然而“价值”问题在哲学中并不是一个低阶的、一般的、个性化的问题,而是一个高阶的、深层次的被哲学家普遍追问的问题。尤其在经济全球化、文明多样化的国际环境里,人们在尊重价值多元化的同时,随着全球性问题凸显的增多,不同主体为了更好的满足彼此的需求和实现利益最大化,在谋求私人层面发展基础上,愈加看重涉及公共层面的价值共识问题。从理论上来看,价值共识问题长久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被隐藏有待深度挖掘的研究点。在国际上,多元主义者则主要从语言哲学的角度对价值共识问题进行质疑。而在我国,理论界对价值共识的研究最初主要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从价值本体论出发进行探讨,进入90年代中期后,则转向了以评价论研究为主线。但过去的研究从视域上,大多数仅局限于从主客体的关系、主体评价的角度看待价值,强调价值的差异性、非绝对性的同时对公共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及共通性等不够重视。总的说来,许多学者虽有从不同视域切入来对价值共识问题进行不同维度的研究探讨,但却缺乏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出发,立足实践唯物主义,从人类历史与实践活动两方面综合去考察,把主体在现实生活中的思维和存在标准当作理解价值现象和价值观念的客观依据,通过对实践和主体性的分析,来系统分析和解决有关价值共识的各种问题。本文在驳斥“普世价值”的基础上,立足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从唯物史观视域系统分析为什么应该拒斥“普世价值”而重视“价值共识”,阐明“价值共识”的历史性和阶级性等特征及其何以可能,指出无论是“普世价值”还是“价值共识”,都是在多元并立和彼此竞争的背景下产生的,其存在着正当与否、合理与否的问题,衡量的核心标准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而不应该是其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它们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随人类物质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得出我们在价值多元化背景下构建“价值共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