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历史悠久而又意义深远的交流活动,但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会受到无论是自己、读者或者是社会各个方面不同的意识形态影响,因此对译文会进行必要的改写.在1992年,翻译研究派代表人物之一安德烈·勒菲弗尔出版了《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操控》一书。书中作者引入了一个重要概念“改写”(rewriting),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改写主要受到两方面的限制: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意识形态主要从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方面来限制和引导改写者的创作。英若诚是我国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导演、翻译家,曾在话剧《龙须沟》《雷雨》《茶馆》中扮演过重要角色。1979年把老舍的《茶馆》翻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1983年他又将美国当代著名作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译成中文,并与米勒合作将其搬上北京人艺舞台,同时在剧中成功塑造了主角威利·罗曼。他参加演出并导演了30多部话剧、10余部电影和电视剧,同时还翻译了200多万字的作品,其中包括莎士比亚的著作。被誉为“全世界最杰出的十名中国艺术家之一”,可以说在中国话剧史上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人们却很少想到他翻译家的这个身份,《翻译名家研究》里找不到他的身影,《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里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但是英若诚对戏剧翻译所做出的贡献却是不容乎视的。本文将以安德烈·勒菲弗尔的理论为基础,通过对英若诚翻译的译本进行进行个案分析,以此来探讨意识形态对英若诚戏剧翻译的影响。同时也希望人们不要忘记家英若诚为戏剧翻译所做出的丰功伟绩,以期他能在翻译界得到足够的重视。根据前人的研究及笔者对原文及英若诚译文长期的研究,由于来自社会意识形态及个人意识形态的影响,笔者得出结论,意识形态对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