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梗五加果实多糖的提取分离及初步药效学研究

来源 :辽宁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短梗五加(AcanthopanaxSessiliflorumSeem)又名五加皮、刺拐棒等,为五加科(Araliaceae)五加属植物,主要分布于东北山区。本文对短梗五加多糖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两个多糖组分,并对其结构和药理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1.短梗五加果多糖提取方法的优化。将短梗五加果药材粉碎后,用乙醇回流除去单糖、寡糖等小分子物质,采用正交实验设计考察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提取次数对短梗五加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并结合实际考虑提取效率,多糖的性质等,最终确定最佳工艺为10倍量,100℃,2小时,提取3次。 2.短梗五加多糖的分离及纯化。短梗五加多糖经sevage法脱蛋白,透析处理后,经deae-纤维素脱色分离,水、氯化钠溶液洗脱,苯酚-硫酸法检测组分,得到ASP-1、ASP-2、ASP-3三个多糖组分,ASP-1、ASP-2、ASP-3再经过sephroseG-200分离,收集组分,透析,冷冻干燥,得短梗五加果精制多糖。 3.短梗五加果实多糖的初步结构分析,短梗五加果实多糖ASP-1经紫外光谱以及高效液相分析析结果表明ASP-1为单一组分,采用用薄层层析鉴定ASP-1的单糖组成为葡萄糖、鼠李糖、阿拉伯糖、D-半乳糖,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红外光谱确定了ASP-1的糖苷键构型既有α-型,也有β-型。 4.短梗五加果实多糖的初步药效学研究,实验发现短梗五加果实多糖有明显的免疫增强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  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从正常大鼠肝组织扩增出HP450基因,以pEGFP-N1质粒为载体,构建pEGFP-HP450真核共表达载体,并通过脂质体介导转染大鼠肝癌细胞株CBRH7919,
老年痴呆是发生在老年期及老年前期的一种原发性退行性脑病,是一种持续性的高级神经功能活动障碍。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老年痴呆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威胁老年人的健康。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是引起老年期痴呆的最常见原因。临床表现为不可逆的进行性记忆减退和认知、语言功能障碍。主要的病理非特异性病变为老年斑(Senile plaque,SP)、
细胞色素P450(CYP450)能催化各种内源性及外源性化合物的代谢,与多种肿瘤发生有关。其中CYP1A1与多种前致癌物和致突变物的代谢活化及肿瘤的发展密切相关,CYP1B1被认为在许多人癌细胞中特异性表达,参与药物的氧化代谢和前药的活化,CYP1A1、CYP1B1已成为靶向抗肿瘤前药研究的新靶点。本文在总结文献有关查尔酮类似物抗肿瘤活性研究的工作基础上,以CYP1B1为靶酶,以甲基查尔酮为先导,
山楂叶是一味重要的中药材,是蔷薇科植物山里红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var。major N.E.Br.或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的干燥叶。山楂叶价格低廉,资源丰富。研究表
本研究旨在考察缓释微球制备条件对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自然形态、体内药效等的影响,全面优化EPO缓释微球的制剂工艺。蛋白缓释经30多年的研究还未有成功的产品问世,主要是因为蛋白分子脆弱的高级结构在制剂过程中变性、失活甚至导致有害的免疫反应。其中制备过程中的水-油界面和水-气界面是公认的造成蛋白聚集的原因。本人所在课题组开发了一个独特的材料体系-“水相-水相乳液”,可以在避免接触亲水-疏水界面的
趴在窗边,会对外面的世界产生无限遐想。  一个将小提琴斜着背在背上的少年缓缓走过,低着头,似乎还在心里默默记谱。最惹人注目的是那只琴盒,雪白无瑕,或许是他最珍贵的东西,又或许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名字。偶尔抬头看看天,强烈的阳光使他感到不适,匆忙用手遮挡,刚抬起却又放下,眉头微皱。或许这位少年被父母寄予厚望,或许他要负责整个乐队,于是昼夜练习,不顾休息。挺直的背露出一丝勉强,无人了解的寂寞让他与整个世
期刊